1#
      “铬超标胶囊”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正在趋于平息。但是,公众对一些问题尚心存疑惑,比如说,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何扎堆出现?其频发的根源何在?如何有效破解?对此,人民网记者今日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胡颖廉博士。

  记者:近年来,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何“扎堆”出现?

  胡颖廉:当前,在剧烈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中,我国正处于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易发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的快速发展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历程。因此,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在我国是集中、突出地暴露。

  目前,我们不仅有商家出于逐利目的带来的假劣食品药品问题,还得应对大工业生产和现代风险社会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如转基因食品和创制新药的未知副作用。可见,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处于各类问题并存、矛盾交织和风险聚集的阶段。形象地说,发达国家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分阶段出现的,我们则是“扎堆”出现的。

  记者:欧美发达国家的食品药品安全经历了哪些阶段?

  胡颖廉:近现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面临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

  第一个阶段是“劣质食品药品**”。20世纪初,由于市场机制失灵和**监管不力,西方国家市场上充斥着食品药品掺假、假冒和虚假标签等情况,不法商家的行径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当时美国著名的“扒粪”作家辛克莱尔所著的《屠场》一书,便是这些现象的生动写照,其揭露了芝加哥一家肉联厂极度糟糕的卫生条件,“死老鼠肉被当做猪肉做成香肠,得了肺结核的工人随地吐痰,肉酱随意堆砌在肮脏的墙角……该书出版后引起很大轰动,当年美国国内肉制品销售量就急剧下降,欧洲也削减了一半从美国进口的肉制品,美国畜牧业呈现颓废状态。美国国会不得不于1906年颁布《清洁食品和药品法》,并成立新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授权其以公权力约束商家的不端行为。

  第二个阶段是“化学食品药品**”。到了20世纪中叶,居民生活方式转型升级,人们不但要求食品“好吃、好看、好闻”,而且对食品的方便性和易储存性也提出更高的需求。于是,厂商在农产品(12.10,0.22,1.85%)种养殖和食品生产加工中大量使用农药和添加剂,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与此同时,大工业“批量生产”的特质极大增加了药品安全隐患。例如1937年美国磺胺酏剂事件导致107人死亡,上世纪50年代的氯霉素事件使全球1000多人丧生,而60年代发生在欧洲的反应停事件致使1.2万新生儿患有“海豹肢畸形”。各发达国家不得不重构监管体系,总的思路是赋予监管机构以更加强有力的行政权力,以应对日益增长的食品药品风险。

  第三个阶段是“新型食品药品**”。20世纪末,由于生物技术高速进步,转基因食品大量涌现,其被大量用于牲畜饲料,并迅速占领人们的餐桌,尤其是快餐和方便食品。另外,随着疑难杂症的增多,病人对药品疗效的需求日益提升,新特药的层出不穷,给安全合理用药带来挑战。不论是转基因食品抑或生物制品,如新型流感疫苗,其长期安全有效性尚不可知。因此,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际上成为一种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对未来的预判,潜在风险和监管难度随之加大。

 直到今天,发达国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如欧洲的“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就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恐慌,美国默沙东公司的“万络事件”则让全球数千万人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