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要是国企增值保值和产业链延伸。中储粮刚开始只是一个做储备的公司,以前收储的时候被人抬高价格,卖货的时候被人压低价格,但是国有企业也要保值增值,所以我们建设了很多加工厂,利用终端产品保值增值。另一方面还是要服务国家的宏观政策调节。”上述中储粮油脂公司的内部人士说道。食用油http://ly.spzs.com

  官方资料显示,中储粮油脂公司是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5亿元。它的主要职能包括:一是管理中央储备油脂油料,确保中央储备油脂油料数量真实、质量完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二是执行国家对油脂油料市场的宏观调控任务,维护市场稳定,维护农民利益;三是搞好中央储备油脂油料轮换,开展油脂油料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发展油脂加工产业和物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将公司发展成为集仓储、贸易、加工和进出口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化油脂油料公司。
粮油招商http://ly.spzs.com
  按照此前的计划,中储粮2012年整体的销量目标是20万吨食用油,在未来5年的销量要在全国达到100万吨,销售额100亿元,达到10%左右的市场份额,由此才能在终端市场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现在中储粮的工厂在镇江,天津、东莞等地的工厂也在建设,三家工厂加起来有60万吨产能,完全能满足今年的预期销量。”上述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说道。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小包装食用油的销量约为700万~800万吨,预计未来5年将会增长到1000万吨的体量。2011年,中粮“福临门”的市场占有率大约在15%左右,益海嘉里集团“金龙鱼”的市场份额约为40%。

  因此,不少业内人士质疑中储粮10%的市场目标能否起到调节粮油终端市场的作用。

  而更多的市场人士在质疑中储粮进军粮油终端市场的目的是在与民争利。现在的粮油市场,一头是寡头企业,一头是众多市场份额很低的小企业,如果中储粮利用国资背景大举进入的话,势必造成一批中小企业倒闭或者被收购。

  一位市场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中储粮进军食用油市场,可能会导致最终一些地方的国有油脂企业并入中储粮。”

  不过一位中储粮的内部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储粮并没有收购和并购油脂企业,至于未来还不确定。

  公益与市场的尴尬定位

  公开资料显示,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含中央储备油)的经营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中储粮是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试点单位,享受国务院确定的国有大中型重点联系企业的有关政策,在国家计划、财政中实行单列。

  换句话说,国家对于中储粮的定位是国家的“大粮仓”,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但近两年,中储粮却积极向“大粮商”转型。

  随着中储粮的不断发展,粮食加工和贸易业务的步伐也在加大,市场化的业务开始逐渐增多。目前中储粮涉足油脂、大米和面粉等加工和终端业务。而官方资料显示,中储粮的主业范围是:粮油仓储、加工、贸易及物流,仓储技术研究、服务。

  中储粮努力拓展“经营性业务”的根本原因在于定位的尴尬。中储粮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也就说,中储粮与其他国企一样面临着业绩考核,每年要求完成一定利润和增加指标。

  因此,从这方面来说,中储粮不得不去涉足加工和终端市场进行谋利。这个定位让中储粮很是尴尬。

  “中储粮本来就很尴尬,既行使国家调控职能,又要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这样很容易发生腐败等问题。”一位中储粮下属企业的员工对《投资者报》记者说道。

  而正是中储粮这种角色转换招来了众多非议。

  “目前,国企的公益性定位和市场化定位是混淆不清的。像中储粮应该是一个政策性、公益性的国有机构,主要是进行粮食储备,调节粮食市场。但是它往往进行商业化的操作,扭曲公益化的目标,唯利是图。比如,粮食紧缺的时候,加紧收粮食,造成价格高涨,之后放出粮食,从中谋利。像这样的事情,过去媒体进行过多次报道。”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问题学专家胡星斗对《投资者报》记者说道。

  胡星斗认为,中储粮就是一个政策性和公益性的国企,应该禁止其参与市场竞争,让民营企业去参与市场竞争;此外国家应该制定规则,分类管理国有企业,把政策性、公益性和市场化的国企严格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