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求助][原创]谁能突破技术瓶颈?????? [复制链接]

1#

潜水多年,憋不住气了!

其实凉茶还是有PET瓶装的,“二十 * 味”凉茶就有PET瓶装,但也深受沉淀问题困扰。其实PET装凉茶之所以不普遍,主要和两个方面有关:一是细菌的杀灭,凉茶多为中性饮料,一般PET瓶的杀菌公式难以杀灭其内的芽孢菌,“王老* ”凉茶曾经就PET瓶装使用140度以上若干秒的UHT杀菌公式仍不能做到商业无菌,相比之下can 装的凉茶饮料由于采用杀菌釜杀菌,细菌(含芽孢)杀灭较为彻底;二是凉茶—中药饮料由于其内成分很复杂,在货架期内发生分子间聚合形成大分子物质或是某些组分过饱和沉淀下来(类似茶饮料),因PET瓶透明而严重影响外观质量。

我做过较长时间的茶饮料(绿茶、冰红茶、乌龙茶等)及凉茶饮料研究,应该说还是完全有能力从工艺和配方上解决该瓶颈问题的。另若有意解决水晶葡萄饮料(同康师傅水晶葡萄口感,该特色饮料国内稍稍有名的企业都在开发,但无一取得成功)的口感的同仁,也可以与我联系:QQ 109180177

我这里还有许多新开发的5年内必然进驻中国市场的全新饮料咨讯,也非常乐意与各位同仁分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5 17:12:53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你说话不大客气,我晚上找空回答你问题!!

——————————————————————————

你能完全解决???

UHT不能做到商业无菌?

沉淀、变色也搞定?

吹吧!

TOP
3#

一、UHT不能做到商业无菌?

       影响产品彻底杀菌的原因有内容物的传热(如黏度、固形物等)、灭菌对象和食品性状(如pH值、产菌物质)等方面的因素。我没否认UHT不能做到商业无菌,但杀菌公式的设计不能撇开食品口感、外观质量、营养成分散失、能耗、设备负荷和罐装材料等因素。比如一套UHT系统,它能达到最大杀菌条件是150摄氏度、60s,你不能就设定其为你所开发产品的杀菌公式,姑且不谈贵司设备能否负荷,这里仅二级加热和二级冷却的所需的能耗产生的成本就够呛;另经过该杀菌条件的产品口感是否也会被你和大家所认同?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般果汁饮料企业生产出橙饮料口感无法和“统一”的“鲜橙多”比拟,一为配方上的问题,但有些也有杀菌公式设计不合理的因素在里面;再从食品外观质量看来,你试着为一生产牛奶饮料的公司设计145度,50s的杀菌公式,看看从管道里流出的还是不是不带修饰词的“牛奶”,我所知道的一很知名的奶茶饮料,它采用的是UHT和RETORT(杀菌釜)相结合的杀菌方式(如果单独一种杀菌公式能解决问题,为什么还要不顾成本地选择另一种?)

      食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存在的微生物种类也不同。凉茶生产的一些原材料为几种或数十几种中药材,由于在生长、采集、处理、运输等过程中被某些较之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美国是以该细菌的12D值的杀菌强度作为杀菌目标)更为耐热的不知名(抱歉,至少我不知其名)的微生物所污染,部分在经过UHT线不明显改变饮料口感前提条件下(以PET瓶罐装)所确定的杀菌公式处理后仍然能顽强的生存下来。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我在第1页跟贴中所阐述的一款凉茶,在选用该司UHT系统所能达到的非常严酷的杀菌公式处理后,产品因微生物问题而腐败变质的比例达到千分之N   。(你毋庸怀疑该生产线的先进程度,它的采买价格是3000万人民币,而使用该生产线生产的其他中性饮料——Green tea& Olong tea 污染比例远远低于此Percent)

二、至于沉淀问题、变色问题:

       你该知道,沉淀、口感、保香和护色问题为茶饮料开发生产的4大技术核心。2003年广东一款知名绿茶饮料光是广告费就花费超亿元,它的沉淀量与同期“康师* ”牌绿茶相比要少得多,另其口感也非常清新自然,与市面上其它任何一款绿茶饮料相比也毫不逊色。你若是虚心一点,我或会将该茶饮料的全套工艺和配方“吹”给你听!!!!!!!

       看了我上面的阐述,稍微整理一下,相信你也会解决该技术瓶颈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5 17:14:32编辑过]

TOP
4#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7 15:12:34编辑过]

TOP
5#

TCA,你好!

很想与你一起探讨!

你自己也认为“即饮咖啡饮料也是二者结合杀菌,它可能是UHT不能完全100%搞定的。”

但为什么认为在凉茶生产中使用UHT一定能达到商业无菌的目的。

偶熟悉凉茶的生产,该品牌凉茶在2004年的销售额我预计不会低于30亿元。

二、N种问题的探讨

不同的茶,饮品的问题也不同!同时,国内茶饮料的茶叶提取物含量不高,统一、康师傅绿茶口感很明显了!

新品“茶里王”没品尝过!以回甘做卖点的!沉淀发生量不知怎样?

我虚心一点了,茶饮料的工艺和配方我很熟的。不过,可以接着“吹”!

还是不懂如何解决?!

从上我可以看出来(或猜想)你在茶饮料生产公司有过相关工作经验,你既提到“新品茶里王”的沉淀量,也熟悉该生产工艺与配方,为什么对解决凉茶沉淀无信心?顺便告诉你,康师*和统*的绿茶口感并不是大多数茶饮料公司所追求的口感,其中“康师*”绿茶它的生产工艺是一半茶粉一半茶叶浸提而得,且沉淀还是比较明显的。其实台湾“道*”的绿茶口感很不错,但沉淀量非常多,在香港屡因此遭投诉,大陆"seven+eleven"店里有得销售。

国内茶饮料的茶叶提取物含量不高,   你在茶饮料开发时所选用什么样的原料至关重要,一为口感;也为能足够满足有关茶饮料的国家标准,其它的原因这里不述。另所设计的工艺是否能尽可能提取出其内的有限成份。你说国内茶饮料的提取物含量不高,我的看法与你相左(可能是彼此所确立的工艺有差异)。

凉茶中也就是些糖、多糖、纤维、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质!这句话我极不认同。

TCA:你好!

你说UHT利乐包的纯奶很常见了,统一利乐包的咖啡即饮饮料也上市一段时间了!来证明只用UHT的安全性确有点牵强。其一、retort杀菌或其他杀菌就不安全?楼主所提出的论题是“解决PET凉茶生产的技术瓶颈”,PET瓶凉茶和三片罐凉茶生产工艺中杀菌工序各不相同,一为UHT,另为RETORT。你举UHT利乐包的纯奶和统一利乐包的咖啡即饮饮料为例是否想说明UHT肯定能使凉茶达到商业无菌的目的?其实两者杀菌并无必然的联系(详见我第2页跟贴)。单就撇开沉淀因素来讲(这是因为连飞机上销售的桑梓果汁沉淀多得跟啥似的都会被乘客所接受),若杀菌不是问题,则PET凉茶销售也不成问题,市场上PET装凉茶早就铺天盖地了,我们在这里讨论PET凉茶技术瓶颈岂不给吃撑的?!你若说变色也是技术瓶颈,可以观察康师*的水晶葡萄,它的变色严重不?其二,你跟贴中说过“即饮咖啡饮料也是二者结合杀菌,它可能是UHT不能完全100%搞定的。”这里却说事实上只用UHT的安全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5 17:17:06编辑过]

TOP
6#

佩服ing

吕晓锋:

  佩服ing  。

吕晓锋 --  发布时间:2004-11-12 15:21:00 --   我觉的你们说的一点都 不现实吧,茶饮料用高温浸提,加点香精就行了,不用加什么中药了,口味纯正就行了,

TOP
7#

无霜 ;

      你好!

       很高兴认识你!

       解决PET瓶装凉茶的技术难题应该不成太大问题,但目前我不是很方便,待我从国外回来(预计两个月后)再找你联系!

市场上PET装凉茶据我所知,全国只有福建有PET的玉叶凉茶等,它同样存在问题,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方法解决。我们也寻求各公司方面的职业/专业的研究人员,可是PET凉茶还是有大问题.

        另广东较有名的"二十四"味凉茶也有PET瓶装的。“仙*”牌也是PET瓶装,但完全是调配型的!

TOP
8#

这一句话,把我们大家要争的问题都绕开了。的确是绕开了!

1. 我们探讨的主要是PET瓶装凉茶的技术瓶颈,不是茶饮料的技术问题,我认为PET凉茶的技术问题就杀菌和沉淀去除技术方面来讲远比PET茶饮料要复杂得多。

2. 目前尚不见国内稍大型茶饮料生产企业不把茶饮料的沉淀当一回事,贵公司可能除外!另举个大家都知道的简单例子说明一下,橙果汁饮料的沉淀为果肉成分,各果汁饮料生产公司在工艺和配方上无不想方设法以尽可能使果肉沉淀减少(沉淀量大首先它外观质量就不易被接受,而且很容易被消费者认为是品质发生了改变)。回到茶饮料的沉淀上,沉淀就研发上的术语我们多形容它为“泥状、絮状”等,因无法具体量化沉淀(先前制定的研发进度也不允许你花大量时间去量化沉淀),故而在研发过程中在评定沉淀的量时,我们可以选择“大量泥状沉淀、大量絮状沉淀,少量泥状沉淀、少量……,极少量……“等等词语,各茶饮料生产公司企业内部允许的沉淀量是否能被消费者所认同不得而知,举台湾地区”道地“绿茶为例,企业与消费者对该饮料沉淀量的认同度就出现过冲突。我非常同意沉淀总是难免的,问题是多少沉淀被确定在货架期上不会被消费者所反感,深圳曾有家知名企业生产的”怡 * “牌绿茶不到4个月瓶底有层厚厚(有1mm厚)的沉淀——不是因微生物腐败变质引起的,反正我不能接受,相信你也不能接受。另茶饮料的”冷后浑“现象[茶饮料冷后浑浊是由于茶中的茶多酚与咖啡碱、蛋白质、氨基酸、金属离子(特别是铁元素)等成分发生络合而产生饮料沉淀。]也属茶饮料4大技术核心——沉淀范畴,不能不正视它。

3.由于国家现在茶饮料标准是那几个大厂家出资赞助编写的,内含成分想达到标准是很容易的,这句话该这样理解,正是由于是几个大厂家编写的,为抬高进入茶饮料生产的门槛,内含成分想达到标准就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是很困难的。道高一丈,魔高一仞,如果只是为了使内含达标,只需添加茶多酚与咖啡碱就行(这才容易),但对口感不一定有帮助。

      就无霜提出该主题最后总结一下,PET瓶装凉茶的技术瓶颈是杀菌和沉淀,有问题可以EMAIL联系:  Golfeexu@163.co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5 17:20:20编辑过]

TOP
9#

无霜:我下周就不在国内了。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时间滴,但目前我不是很方便,抱歉啊!

国内茶饮料生产企业多数采用冷贮工序,我目前能做到无须冷贮即可解决茶饮料的沉淀技术难题(很[em17]是不是)。至于PET瓶装凉茶的技术瓶颈——杀菌与沉淀,我亦可以轻松搞掂。还有如果贵司想发展类似“康师傅”或“统一”口感的水晶葡萄果汁饮料,也可以找我,都不会让你失望的!

TOP
10#

无霜,我QQ 109180177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5 17:21:00编辑过]

TOP
11#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5 17:21:53编辑过]

TOP
12#

斑主删帖,

严重抗议斑竹删帖的行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7 15:25:55编辑过]

附件: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注册
TOP
13#

无霜,近来可好?!

食品的三大技术核心:1.原材料的品质控制;2.过程控制;3.配方技术。排末位的恰是诸多食品专业的技术人员所最不愿承认的配方技术。在PET凉茶技术瓶颈里,找到方法也就不是所谓的瓶颈了。你选择合适的原料和恰当的杀菌公式,所有问题迎刃而解,至于沉淀问题,你若认为它的确会是问题的时候,请我吃顿便饭,它就将不再是问题了,哈哈哈哈……

至于杀菌问题,不要盲信冷罐装,和热罐装的杀菌原理和目的一样,都是商业无菌,至于他们之间的差别,应更多地从最大限度保存食品的风味看来。

你公司若有寻找好的项目,找我就不会有错,若你公司能投资2000万人民币,我可以让全球燕窝行业重新洗牌,更多好的项目,请 call 8888888888888888888……

TOP
14#

以下是引用神仙也会不灵在2005-4-15 11:56:00的发言:
想做PET瓶装凉茶并不十分难,只不过需要做两次杀菌处理:第一次原料中药的杀菌,在固态时就要先杀菌,特别要杀灭霉菌类,第二次是热灌装杀菌。沉淀问题看使用的原料情况解决[em01][em01]

大哥,如果是霉菌的问题还用得着这样对付?什么霉菌能耐13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而且中药原料你说在固态就要先杀菌,是采用干热、微波、钴60、高压或是其他杀菌方式?PET瓶装凉茶沉淀问题单看使用的原料不看工艺也能解决那你的技术可以独步武林了,倘若要说原料和工艺都要看,那这句话所有人都会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