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酒糟 [复制链接]

1#
我们暑假要做黄酒糟的的深加工,请问黄酒糟里面有什么东西啊?[em01]
分享 转发
TOP
2#

黄酒介绍

黄酒   中国的黄酒,也称为米酒(ricewine),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 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 一、黄酒酿造原料:   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在历史上, 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学名:Setaria italica, 在古代,是秫、梁、稷、黍的总称,有时也称为梁,现在也称为谷子,去除壳后的叫小米)。在南方,普遍 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由于宋代开始,政治、文化、 经济中心的南移,黄酒的生产局限于南方数省,南宋时期,烧酒开始生产,元朝开 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黄酒生产逐渐萎缩,南方人饮烧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 南方,黄酒生产得以保留,在清朝时期,南方绍兴一带的黄酒称雄国内外。目前黄 酒生产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和广东、安徽等地,山东、陕西、 大连等地也有少量生产。待续未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5 0:15:22编辑过]

TOP
3#

我等着
TOP
4#

黄酒的名称:   黄酒属于酿造酒,酒度一般为15度左右。   黄酒,顾名思义是黄颜色的酒。所以有的人将黄酒这一名称翻译成“Yellow Wine".其实这并不恰当。黄酒的颜色并不总是黄色的,在古代,酒的过滤技术并不成熟 之时,酒是呈混浊状态的,当时称为“白酒”或浊酒。黄酒的颜色就是在现 在也有黑 色的,红色的,所以不能光从字面上来理解。黄酒的实质应是谷物酿成的, 因可以用“米”代表谷物粮食,故称为“米酒”也是较为恰当的。现在通行用“ RiceWine"表示黄酒。   在当代黄酒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 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酒(不包括蒸馏的烧酒 ),都可归于黄酒类。黄酒虽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但民间有些地区对本地酿造、且局限于本地销售的酒仍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称谓,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 西藏的青稞酒,如硬要说它们是黄酒,当地人也不一定能接受。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统称,在蒸馏酒尚未出现的历史时期,“酒”就是酿造酒。蒸馏的烧酒出现后,就较为复杂了,“酒”这一名称既是所有酒的统称, 在一些场合下,也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当时的酒分为三大类:酒,烧酒,葡萄酒。其中的“酒”这一节,都是谷物酿造酒,由于酒既 是所有酒的统称,又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毕竟还应有一个只包括谷物酿造酒的统 称。因此,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专用名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黄酒",在明代可能是专门指酿造时间较长、颜色较深的米酒,与“白酒”相区别,明代的“白酒”并不是现在的蒸馏烧酒,如明代有“三白酒”,是用白米、白曲和白水酿造而成的、酿造时间较短的酒,酒色混浊,呈白色。酒的黄色(或棕 黄色等 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贮藏过程中,酒中的糖份与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应, 产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焦糖制成的色素(称“糖色)加深其颜色。在明 代戴羲所编辑的<<养余月令>>卷十一中则有:“凡黄酒白酒,少入烧酒,则经宿不酸”。从这一提法可明显看出黄酒、白酒和烧酒之间的区别,黄酒是指酿造时间较长的老酒,白酒则是指酿造时间较短的米酒(一般用白曲,即米曲作糖化发酵剂)。在明代,黄酒这一名称的专一性还不是很严格,虽然不能包含所有的谷物酿造酒,但起码南 方各地酿酒规模较大的,在酿造过程中经过加色处理的酒都可以包括进去。到了清代,各地的酿造酒的生产虽然保存,但绍兴的老酒、加饭酒风糜全国,这种行销全国的酒,质量高,颜色一般是较深的,可能与“黄酒”这一名称的最终确立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清朝皇帝对绍兴酒有特殊的爱好。清代时已有所谓"禁烧酒而不禁黄酒"的说法。到了民国时期,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已基本确定下来。黄酒归属于土酒类(国产酒称为土酒,以示与泊来品的洋酒相对应)。   我国的酿酒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发酵阶段,经历数千年,传统发酵技术由孕育,发展乃至成熟。即使在当代天然发酵技术并未完全消失。其中的一些奥秘仍有待于人们去解开。人们主要是凭经验酿酒,生产规模一般 不大, 基本上是手工操作。酒的质量没有一套可信的检测指标作保证。   第二阶段是从民国开始的,由于引入西方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微生物学,生物化 学和工程知识后,传统酿酒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懂得了酿酒微观世界的奥秘,生产上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机械化水平提高,酒的质量更有保障。 现代黄酒   在民国时期一些学者对黄酒生产技术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写出过一些著作。并用西方的酿酒理论加以阐述。但是生产技术并没能什么改动。新中国成立后,最近四十年来,黄酒生产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最主要的特征是黄酒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黄酒的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南方四省一市(浙江、江苏、上海、江西、福建),此外,在其它地方也有少量发展。由于其它酒类的发展及历史原因,最近几十年来,全国黄酒的年产量均不足百万吨。但近些年,黄酒的产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TOP
5#

黄酒的种类   黄酒的种类繁多,现代则按黄酒中所含的糖份来分。   1 琳琅满目的黄酒品种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黄酒家族的成员不断扩大,品种琳琅满目。酒的名称更是丰富多彩。最为常见的是按酒的产地来命名。如绍兴酒、金华酒、丹阳酒、九江封缸酒、山东兰陵酒等。这种分法在古代较为普遍。还有一种是按某种类型酒的代表作为分类的依据,如“加饭酒”,往往是半干型黄酒;“花雕酒”表示半干酒; “封缸酒”(绍兴地区又称为“香雪酒”),表示甜型或浓甜型黄酒;“善酿酒” 表示半甜酒。还有的按酒的外观(如颜色,浊度等),如清酒,浊酒,白酒,黄酒,红酒(红曲酿造的酒);再就是按酒的原料,如糯米酒,黑米酒、玉米黄酒、粟米酒、青稞酒等;古代还有煮酒和非煮酒的区别,甚至还有根据销售对象来分的,如 “路庄”(具体的如“京装”,清代销往北京的酒)。还有一些酒名,则是根据酒的习惯称呼,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江南一带的“老白酒”等。除了液态的酒外,还有半固态的“酒娘”。这些称呼都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要想准确知道黄酒的类型,还得依据现代黄酒的分类方法。   2 最新国家标准中黄酒的分类法   在最新的国家标准中,黄酒的定义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麦等为原料,经过蒸料,拌以麦曲、米曲或酒药,进行糖化和发酵酿制而成的各类黄酒。按黄酒的含糖量将黄酒分为以下6类:   干黄酒:“干”表示酒中的含糖量少,糖份都发酵变成了酒精,故酒中的糖份含量最低,最新的国家标准中,其含糖量小于 1.00 g/100 ml(以葡萄糖计) 。这种酒属稀醪发酵,总加水量为原料米的三倍左右。发酵温度控制得较低,开耙搅拌的时间间隔较短。酵母生长较为旺盛,故发酵彻底,残糖很低。在绍兴地区,干黄酒的代表是“元红酒”。   半干黄酒:“半干”表示酒中的糖份还未全部发酵成酒精,还保留了一些糖份。在生产上,这种酒的加水量较低,相当于在配料时增加了饭量,故又称为 “加饭酒”。酒的含糖量在1.00~3.00%之间。在发酵过程中,要求较高。酒质厚浓,风味优良。可以长久贮藏。是黄酒中的上品。我国大多数出口酒,均属此种类型。   半甜黄酒:这种酒含糖份3.00~10.00%之间。这种酒采用的工艺独特,是用成品黄酒代水,加入到发酵醪中,使糖化发酵的开始之际,发酵醪中的酒精浓度就达到较高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长速度,由于酵母菌数量较少,对发酵醪中的产生的糖份不能转化成酒精,故成品酒中的糖份较高。这种酒,酒香浓郁,酒度适中,味甘甜醇厚。是黄酒中的珍品。但这种酒不宜久存。贮藏时间越长,色泽越深。   甜黄酒:这种酒,一般是采用淋饭操作法,拌入酒药,搭窝先酿成甜酒娘,当糖化至一定程度时,加入40-50%浓度的米白酒或糟烧酒,以抑制微生物的糖化发酵作用,酒中的糖份含量达到10.00-20.00 g/100ml之间。由于加入了米白酒,酒度也较高。甜型黄酒可常年生产。   浓甜黄酒,糖份大于或等于20 g/100 ml。   加香黄酒:这是以黄酒为酒基,经浸泡(或复蒸)芳香动、植物或加入芳香动、植物的浸出液而制成的黄酒。   3 淋饮酒、摊饭酒和喂饭酒   这是按酿造方法对黄酒分类时的称呼。按这种方法分类,可将黄酒分成三类:   淋饭酒:淋饭酒是指蒸熟的米饭用冷水淋凉,然后,拌入酒药粉末,搭窝,糖化,最后加水发酵成酒。口味较淡薄。这样酿成的淋饭酒,有的工厂是用来作为酒母的。即所谓的“淋饭酒母”。   摊饭酒:是指将蒸熟的米饭摊在竹篦上,使米饭在空气中冷却,然后再加入麦曲、酒母(淋饭酒母)、浸米浆水等,混合后直接进行发酵。   喂饭酒:按这种方法酿酒时,米饭不是一次性加入,而是分批加入。   4 麦曲黄酒、小曲黄酒、红曲黄酒、乌衣红曲黄酒   黄酒还可按酿酒用曲的种类来分。如小曲黄酒,生麦曲黄酒,熟麦曲黄酒,纯种曲黄酒,红曲黄酒,黄衣红曲黄酒,乌衣红曲黄酒。
TOP
6#

机械化黄酒生产   1 酿酒原料及其予处理技术   传统的黄酒原料是糯米及粟米,由于糯米产量低,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通过改革米饭的蒸煮方法,实现了用粳米和籼米代替糯米的目的。酒质保持稳定。80年代,还试制成功玉米黄酒,地瓜黄酒。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原料来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籼米、粳米、早稻籼米、玉米等原料酿制的黄酒的感观指标和理化指标都能达到国家标准。米饭的蒸煮逐步由柴灶转变为由锅炉蒸汽供热。已采用洗米机、淋饭机,蒸饭设备改成机械化蒸饭机(立式和卧式),原料米的输送实现了机械化。   2 黄酒的糖化发酵剂的革新   传统法使用天然接种的传统酒曲,耗粮多,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现代主要从两方面加以改良。一是对酿酒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从全国各地的酒曲中分离到不少性能优良的酿酒微生物。二是制曲工艺的改进。传统制曲多为生料制曲,在20世纪60年代,采用了纯种熟麦曲,使出酒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最近多年来,还广泛采用麸曲及酶制剂作复合糖化剂,采用纯培养酵母。近年来,还采用活性黄酒专用干酵母用于酿酒。   3 发酵工艺的改革   在20世纪中期,国家组织力量对绍兴酒的生产技术进行了科学的总结。60年代起,开始用金属发酵大罐进行黄酒的发酵。现在已有30立方米的发酵大罐。并建成了年产1万吨黄酒的大型工厂。由于大罐发酵和传统的陶缸发酵有很大的区别,在发酵工艺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良。传统的后酵,是将酒醅灌入小口酒坛,现在也已发展到大型后酵罐,后酵采用低温处理。碳钢涂料技术也普遍用于大罐。   4 黄酒的压榨   传统的压榨,采用木榨,20世纪50代代开始,逐步采用螺杆压榨机,板杠压滤机及水压机。60年代设计出了气膜式板框压滤机,并推广使用。提高了酒的出率。
TOP
7#

还没有告诉我黄酒糟里有什么呢
TOP
8#

[em04][em07]
TOP
9#

黄酒糟里有什么呢?

----酵母、红高粱?木薯渣?反正80年代在福州酒厂实习时板框后就有了。据说作饲料。

TOP
10#

[em01][em10][em17]
TOP
11#

这样说的话,好像没有深加工的价值了哦
TOP
12#

深加工就是做饲料了。[em31]
TOP
13#

项目                   指标                    传统酒糟          生料酒糟   外观       无色透明,无悬浮物和沉淀      项目    鲜糟   干糟     鲜糟     干糟 香气       具有传统小曲酒特有的醇香     水 分    63.1   13.5     82.6      12.1 口味       醇甜、爽口、尾净            粗淀粉    11.2    35.7     4.1      15.4 总酸(以乙酸计,g/L)   0.62            干物质    32.3    83.4     17.8      87.7 总酯(g/L)            1.35             粗脂肪    3.1     6.9       3.5       9.7 杂醇油,g/100 ml      0.66             粗纤维    11.2    20.8      3.8      12.6 甲醇,g/100 ml        0.01              灰 分    3.5     3.9       3.4       4.5 固形物,g/L           0.12              左表:生料酒检测结果 铅, mg/L              ≤1              右表:酒糟成分对比表 锰, mg/L              ≤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3 11:58:29编辑过]

TOP
14#

用酒糟可以生产调味品及营养保健食品,酒糟中的有效成分如蛋白质、糖类等分解或转化为呈味物质和香味物质,加工成一种具有增鲜增香作用,且风味好的天然调味品或营养保健食品。

处理酒糟的传统方法是还田或直接用做家畜饲料。最近出现采用专用设备进行浓缩、干燥处理后,制成家畜饲料制品。芋烧酒酒糟中所含大量α-生育酚(维生素E),以芋烧酒酒糟为饲料饲养的猪肉中,维生素E含量增加了23倍,并且由于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可减缓保藏过程中猪肉的脂肪氧化。麦烧酒糟最强。与不添加乳清酸组相对照,抑制脂肪代谢的变动的程度相同。对这种乳清酸诱发脂肪肝现象,麦烧酒糟有奇特的抑制效果。 白酒糟中含有有效成分,可以作为有较高附加值的培养基成分、饲料添加剂、健康食品原料使用。

TOP
15#

酒糟栽培鸡腿菇高产技术

酒糟是一种良好的食用菌栽培原料。它的营养成分适合鸡腿菇等菌丝生长,既可以降低食用菌生产的成本,又可解决环境污染。酒糟含有少量对菌丝生长有害的乙醇、活性酵母菌,酸度大,PH值大约在3~5之间。  选用新鲜的酒糟,配以其它物品,配方为:  1、90%酒糟,8%石灰,1%石膏,1%碳酸氢铵,生物效率为120%~130%。2、39%酒糟,39%玉米芯,10%米糠,8%石灰,2%石膏,1%过磷酸钙,1%碳酸氢铵,生物效率130%。3、50%酒糟,30%棉皮,8%麸皮,8%石灰,2%石膏,1%过磷酸钙,1%碳酸氢铵,生物效率130%。  一、拌料 将石灰、石膏、碳酸氢铵直接拌入酒糟中,调节PH值为9~11,其它物料(棉皮、玉米芯)仍按平菇、鸡腿菇配方配制,然后均匀拌入酒糟中发酵5小时~8小时,摊开晾凉后装袋。拌料必须要匀,PH值前期必须提高至9~11。  二、选用优质高产菌株,并使用优质栽培种 优良菌株是高产的首要条件,是高产的前题,而且优良的菌种生活力强,对基质的分解能力强,菌丝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成菇率高。  三、装袋、播种 调好料后,选用50×26的聚乙烯袋,采用分层播种法,即三层料四层种,袋的两头将菌种均匀摆开,中间两层菌种紧贴于塑料袋的外侧,装完袋后在每个菌种块上用手缝针扎3个~4个眼,以利通气。  根据气温决定所码袋子的层数,发菌期最适温度23℃~26℃,此温度菌丝生长最快,且不适合杂菌生长,为了安全发菌,发菌温度最好低一些,既无碍于菌丝生长,又能抑制杂菌生长。  四、出菇期管理 经过30天~35天的发菌期,即可进行出菇期管理,棚内阳畦要提前进行灭菌防虫处理,提前用2%的甲醛与1%敌敌畏混合液堆闷所盖土壤24小时,然后每2寸土中添加石灰2.5公斤,草木灰2.5公斤,磷肥1公斤,拌匀。把发好菌的鸡腿菇或平菇菌袋去掉薄膜横卧于阳畦内,用土盖好,厚度为4厘米左右,然后喷一次重水,再盖一层小拱棚,此期间要注意空间湿度及温度的调整,鸡腿菇出菇期的适宜温度为13℃~26℃,空间湿度为85%左右,经过10天左右土壤表面长出气生菌丝后,要定时通风,同时进行喷水,喷水的原则要少、轻喷,待出现子实体后不能直接喷水,此时要提高空间湿度,并加强通风,通风前菇房要先喷水。实践证明,在出菇期喷水的具体管理中要遵循蕾期菇体禁喷,空间勤喷,见菌柄酌喷,保持湿润,现盖轻喷的科学用水方法。  五、采收 鸡腿菇子实体在七成熟时采摘最好,且质量好,产量高。采收时用手捏住基部左右转动后轻轻拔出,勿带出基部土壤。采收后及时清理畦面,勿留残菇,每天向畦面喷1次~2次“保持”水,保持土层湿润,勿喷水过多,直到下批菇出现。一般可采4批~5批菇。采收后的鸡腿菇应及时销售或加工,一般采后两天即开伞,失去商品价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