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开堂食品卫生检验课 [复制链接]

61#

第四节   变形杆菌类及其检验

变形杆菌类为有动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属和摩根氏菌属。变形杆菌属分为普通变形杆菌(P.vulgaris)、奇异变形菌(P.mirabilis)、产粘液变形杆菌(P.myxofaciens.)和潘氏变形杆菌(P.pennea)。普罗菲登斯菌属共有5个种。摩根氏菌属只有一个种,即摩根氏菌(Morganella morganii)。

变形杆菌类是腐物寄生菌,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水、土壤、腐败有机物中以及动物肠中都有存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这种活菌在肉品上大量繁殖,被人摄食后进人人体,在条件适合时,就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所以只从样品中检出变形杆菌并无实际意义,只有变形杆菌类严重污染的食品被人摄食后,才能引起食物中毒。

检验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时,不仅要分离鉴定变形杆菌而且还要检验变形杆菌在每克食品中的最近似数。

4起中毒事件概况

     1.1 2003年4月18日,康乐县苏集乡古洞沟村一村民在家举行宗教活动,参加活动的66人就餐后发生食物中毒。经及时救治,未发生死亡。对所食鸡肉和烩菜进行检验,检出变形杆菌;

     1.2 2003年4月18日,广河县阿里麻土乡古城村一村民在家举行宗教活动,参加活动的90人就餐后有62人发生食物中毒。经及时救治,未发生死亡。对所食羊肉进行检验,检出变形杆菌;

     1.3 2003年5月16日,康乐县白王乡老树村一村民宰杀病畜分食,30人发生食物中毒,未发生死亡。经采样检验,检出变形杆菌;

     1.4 2003年5月26日,和政县梁家寺乡宋家沟村一清真寺举行宗教活动,参加活动者集体就餐,115人发生食物中毒,无死亡。经采样检验,检出变形杆菌。

TOP
62#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特性

变形杆菌是一类大小、形态不一的细菌,有时球形,有时丝状,呈明显的多形性,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荚膜,革兰氏阴性。

2.培养特性

1)需氧及兼性厌氧

2)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上生长良好,

3)在固体培养基上普通和奇异变形杆菌常扩散生长,形成一层波纹薄膜,叫做迁徙生长现象。

4)变形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C,在10C――43~C均可生长

5)在琼脂上形成圆形、扁平,半透明的无色菌落,易与沙氏门菌菌落混淆,本菌有溶血现象,在肉汤中成均匀混浊生长,表面可形成菌膜。

6) 在SS平板上可以形成圆形、扁薄、半透明的菌落,易与其它肠道致病菌混淆。

3.生化特性

本族细菌苯丙氨酸脱羧酶为阳性,它们发酵葡萄糖产酸及少量气体,对果糖、半乳糖与甘油的发酵能力不一致,甲基红试验(MR)阳性。对左旋伯胶糖、糊精、卫矛醇、肝糖,菊糖、乳糖、山梨醇和淀粉无作用。除奇异变形杆菌外,都产生靛基质(引哚),能在KCN培养基上生长。各种变形杆菌和普罗菲登斯菌的生化特性如表5-12所示。

4.血清学特性

变形杆菌的抗原结构较复杂,均含O抗原和H抗原,所以可根据所含O抗原和H抗原来确定它的菌型。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变形杆菌分为49个O抗原,19个H抗原;摩根氏变形杆菌分为34个O抗原和25个H抗原;雷极氏变形杆菌分为34个O抗原和26个H抗原。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O抗原和H抗原如表5—13。

5.抵抗力

本菌的抵抗力中等,对巴氏灭菌及常用消毒剂敏感。

6.毒素特性

变形杆菌能产生肠毒素,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复合物,具有抗原性.引起中毒性胃肠炎。

TOP
63#

二、致病性

1、一种是摄入含有大量变形杆菌的食物后,变形杆菌进入人体胃肠道中,先在小肠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感染。同时,变形杆菌还能够产生肠毒素,这种肠毒素就会引起人的中毒性胃肠炎;

2、另一种是由于摩根变形杆菌产生很强的脱羧酶,在这种脱羧酶的强力催化下,食品中的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从而使人体产生过敏型中毒。

三、主要症状

变形杆菌类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尤其是熟肉类和凉拌菜,以及因吃病死畜肉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事例更是常有发生。这种食物中毒潜伏期短,一般为3-4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剧烈如刀割、腹泻、头疼、发热、全身无力等,腹泻一日数次,多为水样便、有恶臭、少数带粘液。病程较短.一般为1-3天。

摩根氏菌往往能引起过敏反应,潜伏期一般为30—40分钟,也可短至5分钟或长达数小时,主要表现为颜面潮红、酒醉状、头疼、荨麻疹、血压下降、心博过速等,有时也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多在12小时内恢复。水产品引起的中毒多为此类。

四、流行病学特点

1、季节性特点

全年均可发生,大多数发生在5-10月,以7-9月常见。

2、食品的种类

主要是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熟肉以及内脏的熟制品。熟制品被变形杆菌污染通常无感观形状的变化,极易引起食物中毒。

3、食物中变形杆菌的来源

广泛存在自然界。生的肉类食品,尤其动物内脏变形杆菌带菌率较高,在食品烹调加工是,处理生、熟食品的工具、容器未严格分开,可污染熟制品。或食用前未加热或加热不彻底,食后即引起食物中毒。

TOP
64#

五、检验

食品中变形杆菌的检验主要分五个步骤即: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检查、变形杆菌菌数的测定、动物试验。

1.分离培养

将所取样品分别划线接种于肠道菌选择培养基(S,S琼脂或D·C琼脂)及鉴别培养基(伊红美兰琼脂或麦康凯琼脂)平板各一个,在37~C的条件下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菌落特征,变形杆菌的菌落特征是:在鉴别培养基上为无色透明,有的蔓延生长,有的不蔓延生长,在选择培养平板上形成单个菌落,有的菌落边缘呈扩散状,对光观察,菌落周围淡蓝色中心稍厚,打开平皿时有臭味,有粘性,选出可疑菌落,在平皿底部做好标记。

2.生化试验

选择可疑菌落接种于苯丙氨酸琼堕斜面(爱德华氏改良培养基),37~C培养6—8小时后观察结果,如果苯丙氨酸琼脂斜面变为棕黑色,则为苯丙氨酸脱羧酶阳性,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如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初步判定为变形杆菌。

3.血清学检查

4.变形杆菌菌数的测定

菌数的测定方法是将检样在研钵中研磨制成悬液后,以生理盐水对原样品进行l:100,1:1000,1:10000,l:100000等稀释度的稀释。然后以移液管分别移取每种稀释度的悬液0.1ml接种于琼脂斜面底部的凝结水内,但勿接触培养基斜面表面。在37~C条件下培养24—48小时,观察生长状况。变形杆菌可自下而上弥漫生长,以出现生长的最高稀释度乘以10,则为每克检样中变形杆菌的最近似数。,

5.动物试验

把检样中分离纯化出的变形杆菌培养物,分别饲喂小白鼠或豚鼠、家兔等供试动物,如供试动物出现寒战、竖毛、腹泻等中毒症状则进一步证实为变形杆菌。

TOP
65#

第五节 志贺氏菌及其检验

 

志贺氏菌属即通称的痢疾杆菌,为一类能时人和猿产生痢疾疾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志贺通常志贺氏杆菌(Bacillus,shigae)仅指I型痢疾志贺氏菌。志贺氏杆菌是日本志贺诘在1898年首次分离得到的,因此而得名。

志贺氏菌属有四个血清组,即A。B、C、D。

(1)A群:又称痢疾志贺氏菌(Sh.dysenteriae),通称志贺氏痢疾杆菌。不发酵甘露醇。有12个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为三个亚型。

  (2)B群:又称福氏志贺氏菌(Sh.flexneri),通称福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有15个血清型(含亚型及变种),抗原构造复杂,有群抗原和型抗原。根据型抗原的不同,分为6型,又根据群抗原的不同将型分为亚型;X、Y变种没有特异性抗原,仅有不同的群抗原。

  (3)C群:又称鲍氏志贺氏菌(Sh.boydii),通称鲍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有18个血清型,各型间无交叉反应。

  (4)D群:又称宋内氏志贺氏菌(Sh.sonnei),通称宋内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并迟缓发酵乳糖,一般需要3~4天。只有一个血清型。有两个变异相,即Ⅰ相和Ⅱ相;Ⅰ相为S型,Ⅱ相为R型。

TOP
66#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特性

本属细菌为两侧平行、末端钝圆的短杆菌, 2-3umX0.5—0.7um与其他肠道杆菌相似。无荚膜,无鞭毛,不形成芽孢,革兰氏阴性,个别菌带有菌毛。

2.培养特性

1)需氧或兼性厌氧,但厌氧时生长不很旺盛。

2)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易于生长。

3)在10℃一40℃范围内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7℃左右。最适pH值为7.2。

4)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18-24小时后.形成圆形、隆起、透明,直径2—3mm、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菌落。

3.生化特性

A亚群一般不发酵甘露醇,除少数以外,一般不发酵乳糖、蔗糖和棉子糖。A群从不发酵山梨醇和阿拉伯糖,由此可以与其它血清型相区别。

B亚群细菌发酵甘露醇,不发酵乳糖,偶尔有迟缓发酵蔗糖的菌株。B亚群中的6型又可分成鲍氏—88、曼彻斯特、新城三个生化亚型。

C亚群为发酵甘霹醇产酸但不产气的菌株,不发酵乳糖、蔗糖、棉子糖;·

D亚群菌迟缓发酵乳糖,迅速发酵甘露醇、阿拉伯糖和鼠李糖,但不发酵卫矛醇和山梨醇。

志贺氏菌的靛基质试验结果及其他生化特性如表5—14。;·

4.血清学特性

志贺氏菌四个亚群各具有不同的抗原构造,都是由菌体抗原(O)及表面抗原(K)所组成。B亚群细菌的抗原关系比较复杂,根据各血清型的群抗原和型抗原构成的不同,尚可再分为亚型,如1型可分为1a亚型和1b亚型等。B亚群有6个血清型,连同亚型X、Y两个变种共13种不同的抗原构造。

5.抵抗力

抵抗力较弱,在一般情况下。

本属细菌在染菌的衣物中,室温暗处可存活5~46日

在泥土中,于室温暗处可存活9—12日,自然污染的粪便,如使之保持碱性并湿润,可在其中存活很多天,但如有大肠杆菌或其它产酸菌活动时,数小时便可死亡,在水里可存活数月,在-2℃的冰块中可存活53日,其中宋内氏志贺氏菌比福氏志贺氏菌2a型存活数多。

在猪肉、米、面等食品中,志贺氏菌的增殖率随温度上升而增加,在37~C比在10℃的增殖数量约高一万倍。

志贺氏菌经55℃加热1小时、或0.5%石炭酸作用6小时或1%石炭酸作用15~30分钟即可杀死。

6.毒素特性

志贺氏菌既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是一种耐热性肠毒素,其化学成分为脂多糖和蛋白质复合物,并与菌体的O抗原相当。在实验动物(小自鼠、大白鼠)体内,可引起腹泻, 白细胞减少,发热、肝糖原下降等。

外毒素也叫神经毒素,是不耐热的蛋白质,经80~C加热1小时即被破坏。仅痢疾志贺氏菌和部分舒密次杆菌产生此种毒素。以家兔最为敏感,人的中毒剂量为 0.00006mg,外毒素主要作用于小血管,使小白鼠和家兔出现神经症状,使大白鼠和家兔出现肠道水肿和出血,使地鼠出现肺水肿和胸腔出血,而一般豚鼠对其具有抵抗力。

TOP
67#

二、致病性

志贺氏杆菌是侵入性细菌,只需千个、百个、甚至几个就可能引起疾病发生,与大肠埃希氏菌不同。后者需要食入大量细菌才会引起中毒。

菌体进入体内后侵入空肠粘膜上皮细胞繁殖,产生外毒素,菌体破坏后产生内毒素作用于肠壁、肠壁粘膜和肠壁植物性神经。

三、主要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0—20h,短者6h,病人会出现剧烈的腹痛、呕吐及频繁的腹泻,并伴有水样便,便中混有血液,发热,体温高者可达40度以上,有的病人出现痉挛。

四、流行病学

1、季节性特点

多发生于7-10月。

2、食品的种类

主要是凉拌菜。

3、食品被污染和中毒发生的原因

本菌携带者或食品加工、集体食堂、饮食行业的从业人员患有痢疾时,手时污染食品的主要因素。熟食品被污染后,存放在较高的温度下,志贺氏菌大量繁殖,食后引起中毒。

五、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程序(GB4789.5-84)如图5-5。

1、临床特点

符合志贺氏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病人有类似痢疾样症状,粪便中有血液等。

2、采样

按照采样原则对食品进行采集。如果有食物中毒,可从剩余食物、病人吐泻物分离志贺氏菌。

3、增菌

称取样品25g加入到装有225ml GN增菌液的500mL三角瓶中,如果是固体食品应用均质器以8000~10000转/分打碎1分钟,或用研钵加灭菌砂磨碎。粉状食品用灭菌金属匙或玻璃棒研磨使其乳化。在36+1℃的条件下培养6~8小时。

4、分离培养

用接种环挑取增菌液1环,划线接种于HE平板或S.S琼脂平伴一个,麦康凯琼脂平板或伊红美兰琼脂平板一个,于36±1℃培养18—24小时。志贺氏菌在这些培养基上出现无色透明不发酵乳糖的菌落。

5、生化试验

挑取平板上的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和半固体培养基各1管。志贺氏菌在三糖铁培养基中表现为底层产酸、不产气,斜面声碱,不产H2S。无动力,固体管内沿穿刺线生长。

4、血清学试验

挑取三糖铁琼脂上的培养物,做玻片凝集试验。先用四种志贺氏菌多价血清检查。

5、快速诊断法

1.荧光菌球法:适于检查急性菌痢的粪便标本。将标本接种于含有荧光素标记的志贺氏菌免疫血清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4~8小时。如标本中有相应型别的痢疾杆菌,繁殖后与荧光素抗体凝集成小菌球,在低倍或高倍荧光显微镜下易于检出。方法简便、快速,有一定的特异性。

2.协同凝集试验:用志贺氏菌的lgG抗体与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结合,以此为试剂,测定患者粪便滤液中志贺氏菌的可溶性抗原。
TOP
68#

第六节  葡萄球菌及其检验

 

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水及物品上,特别是人和家畜的体表及外界相通的腔道检出率都相当高。

可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性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常引起人及动物组织器官脓肿、创伤化脓及败血症、食物中毒。其食物中毒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是由该菌产生的肠毒素引起的,通常是通过患病的动物产品以及患化脓创的食品加工人员及环境因素引起食品污染,如果条件适宜,就有毒素产生,12小时能产生足以引起中毒的量。这些污染食物被人食用后,则会引起食物中毒。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特性

革兰氏阳性菌,为圆球形,直径为0.4~1。2um,大小不一,无鞭毛、无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易被碱性染料着色。致病性的葡萄球菌较非致寄性的葡萄球菌菌体小,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时堆积成葡萄串状。

但衰老、死亡或被白细胞吞噬的菌体,染色特性发生逆转,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

2.培养特性

1)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含有二氧化碳20%~30%的环境中有利于毒素的产生。

2)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遍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18~24小时后,可形成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有光泽、不透明的中等大菌落;葡萄球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不同的菌株产生不同的颜色,据颜色不同而将葡萄球菌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该菌产生的色素为脂溶性的。

在含有血液、血清或葡萄糖的培养基上生长更好。本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4。

4)该菌耐盐性强,在含10%一15%氯化钠培养基中亦能生长,故可用高盐培养基分离全黄色葡萄球菌。

5)鲜血琼脂平板

形成较大的菌落;多数菌株能产生溶血素而使菌落周围出现溶血环。非致病菌则无此现象。

6)Baird-parker氏琼脂

圆形、光滑、凸起、湿润,颜色呈灰色到黑色,边缘为淡色,周围为一混浊带并在其外层有一透明带。

3.生化特性

葡萄球菌的生化反应不规则,大多数菌株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厌氧条件下分解甘露醇产酸,非致病性菌则无此现象。

根据葡萄球菌的生化特性不同及产生的毒素及细胞结构的差异,可将该菌分为三种,即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性葡萄球菌。

4.抗原特性

葡萄球菌的抗原结构较复杂,细胞壁经水解后,用沉淀法可得到两种抗原成份:即蛋白质抗原和多糖类抗原;

1)、蛋白质抗原

(1)、为细胞壁表面上的一种蛋白质,称为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d protein A,SPA),位于菌体表面,与胞壁的粘肽相结合。

(2)、完全抗原,具有种属特异性,无型特异性。

(3)、所有来自人的菌株均含有SPA,而来自动物的菌株则少见。

(4)、SPA可与IgG的Fc片段结合。它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的lgG的 Fc 段结合,因而可用含SPA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结合特异性抗体,进行协同凝集试验,可作快速的诊断方法。

2)、多糖抗原

(1)、半抗原;

(2)、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此抗原将葡萄球菌分为三个型(A、B、C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目前主要采用噬菌体进行分型,共分成5个群(组)23(23)个型。

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具有以上特性外,其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还产生很多毒素和酶,其中主要有溶血毒素、肠毒素、杀白细胞素、血浆凝固酶、DNA酶、耐热性核酸酶和透明质酸酶等。

5.抵抗力

在无芽胞的细菌中,葡萄球菌的抵抗力最强。

在干燥的脓汁中可生存数月,湿热80℃3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5%石炭酸,0.1%升汞中10~15分钟死亡。耐盐性强。

如培养基中加入龙胆紫液可抑制其生长。在冷藏环境中不易死亡。临床上用1-3%龙胆紫治疗有本菌引起的化脓,效果很好。

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性较低。对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及四环素较敏感。

肠毒素的耐热性强。带有毒素的食物煮沸120分钟方能破坏其毒素。低温下2个月以上方失去毒力。

TOP
69#

二、致病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的特点是化脓性炎症,产生肠毒素的菌株能引起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有毒素和酶。

1、溶血毒素(Staphyolysin):

外毒素,可使动物红细胞溶解,培养时出现溶血环。按抗原性不同,至少有α、β、γ、δ、ε五种,对人类在致病作用的主要是α溶血素。

它是一种“攻击因子”,化学成分为蛋白质, 65℃30分钟即可破坏。如将α-溶血素注入动物皮内,能引起皮肤坏死,如静脉注射,则导致动物迅速死亡。α溶血素还能使小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和坏死,并能引起平滑肌痉挛。α溶血素是一种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

2、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使寄主白细胞崩解死亡,是一种毒性蛋白。(能杀死人和兔的多形核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此毒素有抗原性,不耐热,产生的抗体能阻止葡萄球菌感染的复发。)

3、肠毒素(Enterotoxin):可溶性蛋白,分A、B、C1、C2、C3、D、E和F八个型,以A型引起的食物中毒最多。(肠毒素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耐热,100℃30分钟不破坏。

与产毒菌株污染了牛奶、肉类、鱼是虾、蛋类等食品有关,在20℃以上经8~10小时即可产生大量的肠毒素。肠毒素是一种可溶性蛋白质,耐热,经100℃煮沸30分钟不被破坏,也不受胰蛋白酶的影响,故误食污染肠毒素的食物后,在肠道作用于内脂神经受体,传入中枢,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并产生急性胃肠炎症状。发病急,病程短,恢复快。一般潜伏期为1~6小时,出现头晕、呕吐、腹泻,发病1~2日可自行恢复,预后良好。

4、血浆凝固酶(Coagulase): 是能使含有枸椽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致病菌株多能产生,常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标志。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凝固在菌体表面,保护细菌。

凝固酶和葡萄球菌的毒力关系密切。凝固酶阳性菌株进入机体后,使血液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阻碍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即使被吞噬后,也不易被杀死。同时,凝固酶集聚在菌体四周,亦能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作用。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与凝固酶的生成有关。

凝固酶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对凝固酶阳性的细菌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慢性感染患者血清可有凝固酶抗体的存在。

是一种能使经过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的家兔或人的血浆凝固的酶。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此酶,而非致病菌不产生此酶。

5、DNA酶、溶纤维蛋白酶、脱氧核糖核酸酶、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脂酶(Lipase)等,使细菌具有侵袭力。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6小时,最短者0.5小时即发病。

症状主要是恶心、呕吐、流涎,胃部不适或疼痛,继之腹泻(但少见)。呕吐为多发症,为喷射状呕吐,一般腹泻后多有腹痛,初为上腹部后成全腹部,呕吐或便中常可见有血和粘液。少数患者有头痛、肌肉

痛、心跳减弱、盗汗和虚脱现象。体温不高,不超过38~C,病程1天,呈急性经过,很少有死亡,预后良好。

四、流行病学特点

1.季节性特点

全年皆可发生,但多见于夏秋季。

2.食品的种类

引起中毒的食物种类很多,主要是乳类及乳制品、肉类、剩饭等食品。

3.食品被污染的原因及肠毒素的形成

(1)食物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来源

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鼻腔、咽、消化道带菌率均较高。据报道,上呼吸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其鼻腔带菌率为83.3%,而健康人带菌率也达到20%~30%。人和动物的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污染源,如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时,乳汁中可能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从业人员直接或间接污染各种食物;畜、禽局部患化脓性感染时,感染部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体内其他部位的污染。

(2)肠毒素形成

肠毒素的形成与温度、食品受污染的程度、食品的种类及性状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在37℃以下的范围内食物存放的温度越高,产生肠毒素需要的时间越短,在20~37C下经4-8h即可产生毒素,而在5—6℃的温度下需经18d方可产生毒素。食物受金黄鱼葡萄球菌污染的程度越严重,繁殖越快亦越易形成毒素。

TOP
70#

五、检验

1、采样

采集样品首先采取可疑的食物,其次采取病人的呕吐物,剩余的食品,或采取病人的粪便、血液。以及有关食品加工人员的皮肤感染性化脓创的脓汁等。、

2.国家标准检验方法GB4789.10-84,检验程序如图5-9。

1)增菌和分离培养

将25g检样加于225mL灭菌生理盐水中或吸取液体检样5ml于7.5%氯化钠肉汤50ml进行增菌;同时挑取混悬液接种血平板及Bakd-Rarker氏培养基;取可疑菌落再接种血琼脂平板做纯培养。然后进行革兰氏染色。

2)血浆凝固酶试验

吸取1:4新鲜兔血浆0.5mL于小试管中,再加入培养24小时葡萄球菌肉浸液肉汤培养物0.5mL振荡混匀,37℃温箱或水浴内每半小时观察一次,观察6小时,如呈现凝块即为阳性,同时以已知阳性和阴性葡萄球菌株及肉浸液肉汤作为对照。

血浆凝固试验也可采用玻片法。把兔血浆滴加于载玻片的一端,然后用白金耳挑取菌落与血浆充分混匀、在载玻片另一端以生理盐水代替血浆做阴性对照。混合舌立即观察,若出现凝块即为阳性。

病原性葡萄球菌多数产生血浆凝固酶,非病原性的一般不产生。因此,该法是判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3.肠毒素的测定

动物试验可用检样稀释液直接作动物试验或按以下方法将分离菌株培养制备肠毒素。

①肠毒素的制备:

肠毒素的制备有固体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

②肠毒素测定:

注射前应先喂给幼猫少量的食物,以便观察反应。取上清液按幼猫体重每100g 1mL的剂量腹腔注射或加大2—3倍量口服。然后仔细观察,一般攻毒后0.5~2小时内幼猫发生呕吐、腹泻、体温上升、畏寒等症状,经4~5小时后逐渐恢复。同时实验时用未接种菌的培养基做同样处理的阴性对照。

4、血清学反应

可用于检测食物、培养物或滤液等标本中的细菌或肠毒素。血清学反应不仅简便快捷,而且能对毒素做出最后定型:

①菌体荧光抗体染色法

涂片:食品样品接种于葡萄糖肉汤培养基,37~C培养24~48小时。用接种环取上述增菌液,涂布于载玻片上。

干燥:每一个培养物涂布3~4个点, 37度培养箱内干燥。

固定:将干燥好的玻片放在克氏固定液中固定3-5分钟,再将固定的玻片标本放入95%酒精中浸泡1分钟,

加抗血清:然后充分干燥,用接种环取1环荧光抗血清轻轻加于菌膜上.

反应:然后37度培养箱内作用30分钟。

冲洗浸泡:取出作用好的玻片用0.01mol/L PH7.4 PBS液冲洗玻片上荧光血清,最后将标本放于95%酒精液中浸泡1分钟左右取出,用荧光显微镜镜检。

有特异性明亮荧光的为阳性或者菌量在一个视野中有数个或十几个细菌以上者为阳性。

②毒素的检出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蛇检出有免疫琼脂扩散法、反向间接血凝法,放射免疫测定法、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A蛋白血凝试验、核酸探针检测,乳胶凝集试验等。

5.噬菌体分型试验

TOP
71#

第七节  链球菌及其检验

 

链球菌系指一大类呈链状排列的球菌。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一般存在于水、乳、粪便以及人和动物的病灶内。健康人和动物的皮肤和粘膜上,呼吸道和消化道内往往带菌。有些可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猩红热,丹毒,脑膜炎,产褥热以及链球菌变态反应性疾病等,还有马腺疫链球菌,肺炎、乳腺炎、败血症等。

本菌在血液琼脂上培养时,按其对红细胞的落解现象,将其分为三类:;

1)甲型溶血(又称为α溶血),菌落周围呈现弱溶血,并有绿色环,放冰箱一夜后,绿色环周围呈现溶血环,

2)亚甲型溶血(又称为α溶血)在菌落周围无明显溶血境界,溶血环狭小;镜检时,可见部分残留红细胞。

3)乙型溶血(又称β溶血)菌落周围红细胞完全溶解,并有明显的溶血境界,出现完全透明的溶直环.本型包括大部分对人畜致病的链球菌。

此外,还有的链球菌无任何溶血现象。

链球菌的检验工作不仅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在食品卫生工作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根据食品卫生要求,对食品中(如牛乳及乳制品)的致病性链球菌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在可疑为链球菌引起食物中毒暴发时,应通过检验证实该菌与食物中毒的关系。

链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食物污染的重要原因。文献报导,许多由食物引起的脓毒性咽喉痛和猩红热,是由A群链球菌引起,近年来,由链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逐渐为人们所注意。

链球菌性食物中毒,经常由乳、肉类食品所引起,多为α溶血型。β溶血型链球菌引起食物中毒较少。

TOP
72#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特性

本菌为圆形或卵圆形,常排列成链状,链的长短不一。致病性链球菌一般较长,非致病性或毒力弱的菌株菌链较短,在液体培养中易呈长链,在固体培养基上常呈短链。

大多数链球菌无鞭毛,不能运动,但D群中某些菌株具有鞭毛。不能形成芽胞。多数链球菌在血清肉汤幼龄培养物中,易发现荚膜,当培养时间延长,荚膜即逐渐消失。

2、培养特性

1)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多数菌株的生长温度为20C-42 C,最适温度为37 C 。本菌最适pH为7.4~7.6。

2)多数致病性菌株的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必须加血液、血清、腹水等。

3)血琼脂平板:37℃经18—24小时,形成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细小菌落。适菌落周围可有不同的溶血现象,有的完全溶血,有的不完全溶血,形成草绿色溶血环;有的不发生溶血,无溶血环可见。

4)马铃薯培养基:

致病性链球菌发育良好.而致病性链球菌则不生长或生长不良。

3.生化特性

对常用的糖类,发酵后产酸不产气。分解葡萄糖后产生乳酸和少量甲酸、醋酸与乙醇。对乳糖、甘露醇、水杨苷、蔷蓑醇或重糖的发酵能力因菌株不同而异;链球菌一敏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改10%胆盐所溶解,这点可用来鉴别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

肠链球菌可在6.5%氯化钠葡萄糖肉汤、40%胆汁肉汤,pH9.6葡萄糖肉汤和0.1%美兰牛乳培养基中生长,能在10~C和45℃下生长.这几点可作为肠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的鉴别。

4.抗原构造

1、核蛋白抗原或称P抗原:无群型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同,与葡萄球菌有交叉,不能用于分类。

2、多糖抗原或称C抗原(群特异性抗原):具有群特异性,是细菌壁的多糖成份。对人致病的90%属于A族,其次为B族,其它族少见;据此可将链球菌分为20个血清群。

3、型特异性抗原:又称蛋白质抗原或称表面抗原,是链球菌细胞壁的蛋白质抗原(M抗原),是位于多糖抗原之外的蛋白质抗原;具有型特异性,基于M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将A群链球菌区分为100多个不同的血清型。

5.致病性

致病性链球菌常可产生多种酶和外毒素。

链球菌种类多,致病复杂,毒力强弱决定于分泌的毒素和酶,A族链球菌有较强的侵袭力,可产生多种酶和外毒素。

1)、链球菌溶血素(Streptolysin):有溶解红细胞,杀死白细胞、血小板及毒害心脏的作用,主要有“溶血素O”和“溶血素S”两种。

链球菌溶血素O能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动物试验又证实对心脏有急性毒害作用,使心脏骤停。抗原性强,感染后2~3周,85%以上病上产生抗“O”抗体。

溶血素“S”,无抗原性。对氧稳定,对热和酸敏感。血平板所见透明溶血是由“S”所引起,能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给动物静注可迅速致死。注射小鼠腹腔,引起肾小管坏死。

2)、致热外毒素(Pyrogenic extoxin)曾称红疹毒素(Erythrotoxin)或猩红热毒素(Scarletfever toxin):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致病物质,为外毒素,使病人产生红疹。该毒素是蛋白质,对热稳定,具有抗原性,则产生的毒素能中和该毒素的活性。

3)、另外还可产生:

1).M蛋白 是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组份,具有抗吞噬和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M蛋白有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型特异性抗体,并与变态反应疾病有关。

(2).脂磷壁酸(LTA) 与细菌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有关,大多数LAT位于细胞膜和肽聚糖之间,通过肽聚糖孔伸展至细菌细胞表面,人类口腔粘膜和皮肤上皮细胞、血细胞等细胞膜上均有LAT的结合位点。

(3).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es),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病菌易于在组织中扩散。又称为扩散因子。

(4).链激酶(Streptokinase , SK),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Streptococcal fibrinolysin)是一种激酶,能激活血液中的血浆蛋白酶原,成为血浆蛋白酶,即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的扩散。耐热,100℃50分钟加热仍保持活性。链激酶抗体能中和该酶的活性。

(5).链道酶(Streptodonase)又名脱氧核糖核酸酶(Streptococcal deoxyribonuclease):主要由A、C、G族链球菌产生。此酶能分解粘稠脓液中具有高度粘性的DNA,使脓汁稀薄易于扩散。产生的相应抗体有中和该酶的活性。用链激酶、链道酶制剂进行皮肤试验作为测定机体细胞免疫的一种方法。

链球菌的种类繁多,引起人和各种畜禽的疾病各异,主要为各种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如气管炎、咽峡炎、扁桃体炎、肺炎等。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肾炎等,猩红热。此外有的还能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风湿热 由A族链球菌的多种型别引起,临床表现以关节炎、以肌炎为主。致病机理认为两种:一是第Ⅱ型变态反应,链球菌细壁多糖抗原和心肌瓣膜,关节组织糖蛋白有共同抗原性,胞壁蛋白抗原和心肌有共同抗原性。二是第Ⅲ型变态反应,可能是M蛋白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心瓣膜和关节滑液膜上造成。

急性肾小球肾炎 多见于儿童和少年,大多数由A族12型链球菌引起。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浮肿和高血压。也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链球菌的某些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机体针对链球菌所产生的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发生反应,属第Ⅱ型变态反应。由链球菌的M蛋白所产生的相应抗体形成的免疫复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造成基底膜损伤,属于第Ⅲ型变态反应。

6.抵抗力

本菌抵抗力不强,60度 30分钟即可死亡。

巴氏灭菌法加热60℃~63C经30分钟,即将牛乳中致病的链球菌群杀死。在渗出液及动物排泄物中可生活数周。D群链球菌抵抗力很强,加热60度30分钟不死。

TOP
73#

二、检验

1.国家标准检验方法GB4789.11-84,检验程序见图5-10。

1)取样

2)增菌、分离培养

称取检样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制成混悬液进行增菌和分离培养。增菌培养吸取上述检样混悬液5mi接种于50mi葡萄糖肉浸液肉汤内,如污染严重的检样,可同时按上述量接种匹克氏肉汤,经36+1℃培养24小时,挑取乙型溶血、园形突起的细小菌落接种血平板。在增菌培养的同时用上述检样混悬液直接划线接种于血平板。如为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光滑、有浮光、园形突起的细小菌落,周围有2—4mm无色透明的溶血环,可认为是溶血性链球菌。再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③杆菌肽敏感试验

挑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浓菌液,涂布于血平板上,用灭菌镊子夹取每片含有0.04单位的杆菌肽纸片,放于上述平板上,于36~1℃培养18~24小时,如有抑菌带出现即为阳性,可初步鉴定为A群链球菌。同时用已知阳性菌株作为对照。

2.其他辅助检验方法

1)α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球菌鉴别试验

胆汁溶菌试验:取待检菌的18—24小时液体培养管2支,每支约4mi,向其中1管加入无菌胆汁1ml,置37'C60分钟比较两管之浊度,如肺炎球菌,则应变为澄清。

菊糖发酵试验:肺炎球菌可分解菊糖,链球菌则为阴性。

2)肠道链球菌(D群)与其他链球菌的鉴别试验

生长试验:将待检菌接种于宁5%氯化钠葡萄糖肉汤、pH9.6葡萄糖肉汤、40%胆汁葡萄糖肉及0.1%美兰牛乳培养基,置37℃温箱内培养,肠道链球菌均能生长。

耐热试验:将待检菌接种于0,5%葡萄糖肉汤,置60~C水浴中经30分钟取出,置37℃温箱内培养,肠道链球菌仍有活力。

生长温度试验:将待检菌接种于2支0.5%葡萄糖肉汤,分别置于10~C及45℃下培养24小时,肠道链球菌均能发育。

3)动物试验取分离菌的48小时肉汤培养物0.2ml接于种小鼠腹腔,观察1周,如动物发生死亡,即行解剖,并取其心血培养,以证实之。

4)血清学试验
TOP
74#

第八节  肉毒梭菌及其毒素的检验

 

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是一种腐物寄生菌。肉毒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中常可检出,江、河、湖、海沉积物,水果,蔬菜,畜、禽、鱼等制品中亦可发现, 霉干草和畜禽粪便中均有存在,可分为A至G七个型。

早在18世纪末以前,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就已被人们所认识,由于那时候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腊肠,所以这种中毒就取自腊肠的拉丁文Botulus,而称为腊肠中毒(Botulism)。在我国过去的一些书中,把本病译为腊肠中毒,把肉毒梭菌译为腊肠(毒)杆菌或腊肠(毒)梭菌。现在改称为肉毒中毒。

引起肉毒中毒主要是食人含有肉毒毒素的食品.这些食品是在调制加工、运输贮存的过程中,污染了肉毒梭菌芽胞,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增殖并产生毒素所造成的。

在国外,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多为肉类及各种鱼、肉制品、火腿、腊栖,以及豆类、蔬菜和水果罐头。中毒食品种类往往与饮食习惯有关:如欧洲各国主要的中毒食品为火腿,腊肠和其他兽肉、禽肉等。美国主要是家庭制的水果罐头.而火腿、腊肠等畜禽加工食品仅占7.7%。苏联和日本鱼制品中毒者最多,尤其是日本,几乎全部是鱼制品的E型中毒。

在我国也有肉毒中毒的报导,因肉类食品及罐头食品引起的中毒的较少,据新疆肉毒科研协作组的223起肉毒中毒的调查统计,臭豆腐、豆鼓、面酱。红豆腐、烂土豆等植物性食品共204起,占91.48%;其余的19起(占8.52%)是动物性食品,包括熟羊肉、羊油、猪油、臭鸡蛋、臭鱼、咸鱼,腊肉、干牛肉、马肉等。

TOP
75#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特性

本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蛇大杆菌, 多单在,偶见成双或短链,菌端纯圆。有周身鞭毛,无荚膜,芽胞为椭圆形,A,B型菌的芽胞大于菌体,位于菌体近端,使菌体呈匙形或网球拍状,另外四型菌的芽胞一般不超过菌体宽度。

2.培养特性

1)最严格的厌氧菌

2)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都能生长。普通琼脂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边缘不整齐。呈绒毛网状、向外扩散的菌落。

3)发育最适温度为28~37度,pH为6.8—7.6,产毒的最适pH为7.8—8.2。

4)血液琼脂:菌落周围有溶血区:

5)肉渣肉汤:呈均匀混蚀生长,肉渣可被A、B和F型菌消化溶解成烂泥状,并发黑,产生腐败恶臭味,从第三天起,菌体下沉,肉汤变清。在肉渣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中,大量产气。

3、生化特性

4.抵抗力

肉毒梭菌的抵抗力一般,但其芽胞的抵抗力很大,可耐煮沸1~6小时之久,于180度干热5—15分钟,120~C高压蒸气下10~20分钟才能杀死。

对于罐头食品的灭菌很重要,若芽胞深藏于食品中,或者数量过多,虽经高温灭菌,有时也不易杀死芽胞,故应特别注意。

肉毒毒素抵抗力也较强,80~C30分钟或100C10分钟才能完全坏。正常胃液和消化酶于24小时不能将其破坏,可被胃肠道吸收而中毒。

5.菌型及毒素

目前已知肉毒梭菌有A、B、C、D、E、F、G等7个菌型。引起人群中毒的主要是A、B、E三型,C、D型主要是畜禽肉毒中毒的病原,F型只见报导发生在个别地区的人,如丹麦和美国各一起。1980年从瑞士五名突然死亡病例中发现G型毒素。

肉毒毒素是在肉毒梭菌胞浆中产生,由菌体释放到培养基中,经滤过除菌所得滤液即为毒素液。毒素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8~C~37C,温度低于8~C与pH在4.0以下时,则不能形成。

肉毒梭菌产生的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是目前已知的化学毒物与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强烈的一种,对人的致死量为10—9mg/Kg体重。其毒力比氰化钾还要大一万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