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开堂食品卫生检验课 [复制链接]

76#

二、致病性

肉毒毒素是一种与神经亲和力较强的毒素,肉毒毒素经肠道吸收后,作用于外周神经肌接头,植物神经末梢以及颅脑神经核,毒素能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不全。

三、临床症状

在临床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为主。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2小时,长者可达数天,一般为12~24小时。

中毒症状,早期为瞳孔放大、明显无力、虚弱,晕眩,继而出现视觉不清和雾视,愈来愈感到说话和吞噬困难,通常还可见到呼吸困难。体温一般正常,胃肠道症状不明显。病程一般为2~3天,也有长达2—3星期之久的。

肉毒中毒死亡率较高,据报道可达30%一50%。死亡主要是由于呼吸麻痹及心肌痪瘫。如早期使用型特异或多价抗血清治疗,死亡率可降至10%一15%。

四、流行病学特点

自1896年VanEMengein首次报道荷兰因火腿引起肉毒中毒爆发,并分离出肉毒梭菌后,世界各地陆续报道本病。我国吴朝仁等1958年报告新疆察布查尔县由于食用面酱半成品引起肉霉中毒之后,相继报告该地区由其他谷、豆类发酵食品等引起的肉毒中毒。

1.季节性特点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4~5月。

2.地区分布特点

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及海洋中,且不同的菌型其分布也有差异。A型肉毒梭菌主要分布于山区和未开垦的荒地,如新疆察布查尔地区是我国肉毒梭菌中毒多发地区,未开垦荒地该菌检出率为28.25%,土壤中为22.2%;B型多分布于草原区耕地;E型多分节于土壤、湖海淤泥和鱼类肠道中,我国青海省发生肉毒梭菌中毒主要为E型;F型分布于欧、亚、美洲海洋沿岸及鱼体。

3.食品的种类

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因地区和饮食习惯不同而异。国内以家庭自制植物性发酵品为多见,如臭豆腐、豆酱、面酱等,罐头瓶装食品、腊肉、酱菜和凉拌菜等引起中毒也有报道。在新疆察布查尔地区引起中毒的食品多为家庭自制谷类或豆类发酵食品,在青海主要为越冬密封保存的肉制品。日本90%以上的是由家庭自制鱼和鱼类制品引起;欧洲各国肉毒梭菌中毒的食物多为火腿、腊肠及其他肉类制品;美国主要为家庭自制的蔬菜、水果罐头、水产品及肉、乳制品。

4.食物中肉毒梭菌的来源及食物中毒的原因

食物中肉毒梭菌主要来源于带菌土壤、尘埃又粪便,尤其是带菌土壤可污染各类食品原料。这些被污染的食品原料在家庭自制发酵和罐头食品的生产过程中,加热的温度或压力不足以杀死肉毒梭菌的芽孢,且为肉毒梭菌芽孢的萌发与产生毒素提供了条件,尤其是食品制成后,有不经加热而食用的习惯,更容易引起中毒的发

TOP
77#

五、检验

肉毒毒素的检出被看做是肉毒中毒实验室诊断的根本方法。

(一)、国家标准检验方法

检样经均质处理后,及时接种培养,进行增菌、产毒培养,同时进行毒素检测试验。毒素检测试验结果证明检样中有无肉毒毒素及有何型肉毒毒素存在。

1、动物试验

肉毒毒素检测以小白鼠腹腔注射为标准方法

1)检出试验:

取离心上清液和胰酶处理液分别注射小白鼠2只,每只0.5mi观察4天。注射液中如有肉毒毒素存在。小白鼠一般注射后24小时内发病、死亡。最快从10分钟开始,

超过%小时者不可能发病:主要症状为竖毛,四肢麻痹,全身瘫痪,呼吸困难,呈现峰腰,最终死于呼吸麻痹:

2)确证试验:

凡能致小鼠发病或死亡者,取上清液3份作确证试验。1份加等量多型混合肉毒抗毒素诊断血清。混匀.37~C作用30分钟;l份加等量明胶磷酸盐缓冲液,混匀,煮沸10分钟;1分加等量明胶磷酸盐缓冲液,混匀即可。3份混合液备注小鼠2只,每只0.5mL。观察4天,若含抗血清和加热处理的注射液不致小鼠死亡,未经处理的注射液致小鼠死亡,则可判定食品中含有肉毒毒素的存在,必要时进行毒力测定和定型试验。

3)毒力测定:

4)定型试验:

2、肉毒梭菌检出(增菌产毒培养)试验

增菌培养:

分离培养:

培养特性检查:接种两个卵黄琼脂平板,分别在35亡的需氧和厌氧条件下培养48小时,观察生长情况及菌落特征。肉毒梭菌只在厌氧条件下才能生长,并具上述菌落特征。有氧条件下不生长。

(二)、其他检验方法(毒素检测)

1、禽眼睑试验

2、中和试验

中和反应是毒素与抗毒素之间的一种免疫学反应,即毒素与抗毒素混合后,形成特异性结合,致使毒素作用活性消失。是肉毒毒素鉴定和定型的最标准方法之一。

3、血清反应法

为了寻求简易快速的方法检验肉毒毒素.目前进行了许多血清学试验研究,如补体结合反应、试管沉淀反应、间接血凝试验。免疫电泳、荧光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等,但离实际应用还都有一定的距离.其中间接血疑试验应用的较多。

1)间接血凝试验:本法可将毒素分型。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

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检测A型和E型肉毒毒素,有报道指出不仅敏感性高,重复性好,而且特异性高,与其他毒素型天交叉互应:目前尚处于研究试验中,尚未应用于实际的毒素检测工作。

3)特异型抗血清琼脂扩散法:

即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异性高的抗毒素,由菌落释放出来的毒素与平板中酡抗毒素发生沉淀反应,在菌落的周围发生乳白色园形晕环。只要所用抗毒素的型特异性很强,就可以鉴定到型。
TOP
78#

第九节  蜡样芽胞杆菌及其检验

 

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第一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完整报告在1950年发表于挪威,随后许多国家,特别是北欧和东欧国家也报告有类似的食物中毒爆发。1971年以来英国也报告过多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我国于1973年南京市卫生防疫站,1974年鞍山市卫生防疫站相继报告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以来,近几年来又有一些单位报告了本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范围很广,包括肉类、菜汤、烧鸡、炒菜、鱼、牛奶、点心食品,剩饭等等。

蜡样芽胞杆菌分布比较广泛,在土壤和植物上及许多食物上都能分离到。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必须含有较大量的细菌,每克或每毫升食品中约需含107个以上的蜡样芽胞杆菌。

蜡样芽胞杆菌在食品上,于20度以上的环境中放置,能迅速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同时,由于本菌不分解蛋白质,因此,食品在感官上无明显变化,无异味,很容易误食而发生中毒。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和染色特性

本菌为革兰氏阳性的大杆菌,菌体两端较平整,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稍偏一端,芽胞较菌体小。

2.培养特性

1)需氧菌,生长温度范围在10C一45℃之间。最适生长温度为28—35℃。

2)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本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呈乳白色,不透明,边缘不整齐,直径为4—6mm,菌落边缘往往呈扩散状,表面稍干燥。

3)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浅灰色、不透明、似毛玻璃状的菌落。在菌落周围初呈草绿色溶血,时间稍长即完全透明。

4)在普通肉汤内生长迅速,肉汤混浊,常常有菌膜或壁环,振摇易乳化。

3.生化特性

4.血清学特性

蜡样芽胞杆菌有两种抗原,一种是耐热的,一种是不耐热的。

5.抵抗力

蜡样芽胞杆菌生长型不耐热,100度 20分钟即可被杀死,对酸碱不敏感。pH6—11对本菌基本上不受影响,pH5以下,生长可受到抑制。.

TOP
79#

二、致病性

蜡样芽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除了必须具有大量的细菌外,肠毒素也是重要的致病毒素。

蜡样芽胞杆菌产生的肠毒素有两种

1、耐热性肠毒素:100度30分钟不能被破坏,为引起呕吐型中毒的致病因素,常在米饭中形成。

2、不耐热肠毒素:是引起腹泻型胃肠炎的病因,能在各种食物中形成。

三、临床症状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两类。

呕吐型中毒多见于过剩米饭和油炒饭,由耐热性肠毒素为致病因素;潜伏期短,一般为2—3小时,最短为30分钟,最长5—6小时;中毒症状:呕吐,腹痉挛,腹泻则少见,一般经过8—10小时而治愈。

腹泻型中毒由各种食品中不耐热肠毒素引起,潜伏期在6小时以上,一般为6—14小时;中毒症状:腹泻,腹痉挛,而呕吐却不常见;病程24-36小时。

两型均少见体温升高,预后良好。

四、流行病学

1、季节性特点

以夏、秋季,尤其是6-10月为多见。

2、食品种类

包括乳及乳制品、肉类食品、蔬菜、米粉、米饭等。

3、食物中腊样芽孢杆菌的来源

肉及制品的带菌率为10-26%,乳及制品带菌率为23-77%,食品中该菌的污染源主要是泥土、尘埃、空气,其次是昆虫、苍蝇、不洁的用具等。如果食用前不加热或加热不彻底,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五、检验
TOP
80#

第十节  平酸菌及其检验

 

“平酸”菌是一种能使某些罐头酸败而又能形成芽孢的厌氧菌。它们发酵碳水化合物的特点是能产生使食品变酸的低碳脂肪酸,但是不产生气体,也不足以改变罐头两端平面的形状,这类罐头食品的酸败被称为平盖酸败。这类菌习惯上称“平酸”菌。

常见的种类有嗜热脂肪芽胞杆菌,是一种专性嗜热菌;凝结芽胞杆菌,是一种兼性嗜热菌,其耐酸性强,是肉类,蔬菜罐头(番茄汁;番茄浆罐头等)、炼乳、奶油等腐败变质的常见菌。它们引起腐败的罐头,外观正常、不膨胀,其内容物却在平酸菌作用下呈现轻重不同的酸败状态,pH值可降低0.3—0.5。

平酸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泛。炼乳的酸败和随后凝乳的形成常常是凝结芽胞杆菌引起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芽胞具有很强的抗热性,能杀死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的杀菌温度并不能杀死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因此在一般高温杀菌后的罐头食品中,还会有嗜热脂肪芽胞杆菌存在。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及染色特性

嗜热脂肪芽胞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都为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

2.培养特性

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最低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温度为50-65℃,最高生长温度为70℃~77C,在pH6.8-7.2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当pH值接近5时就不能生长。因此,这种菌只能在pH5以上的罐头食品中生长。

凝结芽胞杆菌的最低生长温度为18C,最适生长温度为55-60℃。最高温度为55℃-60℃,能适应较高的酸度,能在pH值4.5以下的酸性罐头食品种生长,所以又称本菌为嗜热酸性芽胞杆菌。

凝结芽胞杆菌在葡萄糖胰胨琼脂培养基表面生长的菌落呈圆形,不透明,淡黄色。生长在培养基深层的菌落带有绒毛状边缘,呈浅黄色至橙色。由于酸的形成菌落周围出现一个黄色晕圈。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在葡萄糖胰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但只形成针头大小的菌落,通常显示褐色。

3.生化特性

TOP
81#

二、检验

1.成品罐头中平酸菌的检验

罐头平酸腐败必须通过开检查或细菌分离培养等才能确定,具体方法如下:

1)检样的采取

将待检罐头预先经55C培养5—7天,然后开罐,取其内容物1ml(液体)或lg(固体),以无菌操作接种于葡萄糖胰胨琼脂培养基中,每罐接种2支。未培养的作对照。

2)增菌培养

将接种的上述试管于,55℃培养48小时然后观察.若指示剂由紫变黄即为阳性,同时进行涂片镜检(有时不易检到芽胞)。

3)分离培养

将阳性试管划线接种于葡萄糖胰胨琼脂培养基上,于55度培养48小时后检查有无可疑菌落(菌落黄色,周围有黄色环,中心色深不透明)。如有可疑菌落则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和芽胞培养斜面上,55℃培养24小时,涂片镜检芽孢的形态及位置,并同时以普通琼脂斜面培养物进行生化试验。

4)鉴定:

经形态和其他反应两方面鉴定。

菌体形态:取样品直接涂片镜检;平酸菌为革兰氏阳性芽胞F菩

生化反应:检查平酸腐败,可将培养过的样品与未培养过的正赏对照样品的pH值进行比较,通常足以显示出平酸腐败的存在。

3.注意事项

样品必须保管好,在采取样品和检验程序开始之间,不要在嗜热菌生长温度范围内存放很长时间,应在不超过约43C的地方贮存。

随机采取库存罐头食品样品,如酸败局限于货架上箱内的外层或外层的产品,则表明是局部受热的缘故,应注意通风散热。如发现酸败局限于货架上的内部箱,则表示生产中冷却不充分,产品继续处于嗜热菌生长温度范围内。

TOP
82#

以上更新为第四章第四节到第九节内容,本章还有四节。2006-06-2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30 13:07:13编辑过]

TOP
83#

呵呵,楼主,谢谢你在论坛上给我们上做开堂讲课哦,谢谢谢谢,支持楼主!
TOP
84#

以下是引用shangxinyu在2006-6-29 12:54:00的发言:
呵呵,楼主,谢谢你在论坛上给我们上做开堂讲课哦,谢谢谢谢,支持楼主!

这年头,能有人支持,啥也甭说了,感动呀!
TOP
85#

第十节  平酸菌及其检验

 

“平酸”菌是一种能使某些罐头酸败而又能形成芽孢的厌氧菌。它们发酵碳水化合物的特点是能产生使食品变酸的低碳脂肪酸,但是不产生气体,也不足以改变罐头两端平面的形状,这类罐头食品的酸败被称为平盖酸败。这类菌习惯上称“平酸”菌。

常见的种类有嗜热脂肪芽胞杆菌,是一种专性嗜热菌;凝结芽胞杆菌,是一种兼性嗜热菌,其耐酸性强,是肉类,蔬菜罐头(番茄汁;番茄浆罐头等)、炼乳、奶油等腐败变质的常见菌。它们引起腐败的罐头,外观正常、不膨胀,其内容物却在平酸菌作用下呈现轻重不同的酸败状态,pH值可降低0.3—0.5。

平酸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泛。炼乳的酸败和随后凝乳的形成常常是凝结芽胞杆菌引起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芽胞具有很强的抗热性,能杀死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的杀菌温度并不能杀死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因此在一般高温杀菌后的罐头食品中,还会有嗜热脂肪芽胞杆菌存在。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及染色特性

嗜热脂肪芽胞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都为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

2.培养特性

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最低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温度为50-65℃,最高生长温度为70℃~77C,在pH6.8-7.2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当pH值接近5时就不能生长。因此,这种菌只能在pH5以上的罐头食品中生长。

凝结芽胞杆菌的最低生长温度为18C,最适生长温度为55-60℃。最高温度为55℃-60℃,能适应较高的酸度,能在pH值4.5以下的酸性罐头食品种生长,所以又称本菌为嗜热酸性芽胞杆菌。

凝结芽胞杆菌在葡萄糖胰胨琼脂培养基表面生长的菌落呈圆形,不透明,淡黄色。生长在培养基深层的菌落带有绒毛状边缘,呈浅黄色至橙色。由于酸的形成菌落周围出现一个黄色晕圈。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在葡萄糖胰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但只形成针头大小的菌落,通常显示褐色。

3.生化特性

二、检验

1.成品罐头中平酸菌的检验

罐头平酸腐败必须通过开检查或细菌分离培养等才能确定,具体方法如下:

1)检样的采取

将待检罐头预先经55C培养5—7天,然后开罐,取其内容物1ml(液体)或lg(固体),以无菌操作接种于葡萄糖胰胨琼脂培养基中,每罐接种2支。未培养的作对照。

2)增菌培养

将接种的上述试管于,55℃培养48小时然后观察.若指示剂由紫变黄即为阳性,同时进行涂片镜检(有时不易检到芽胞)。

3)分离培养

将阳性试管划线接种于葡萄糖胰胨琼脂培养基上,于55度培养48小时后检查有无可疑菌落(菌落黄色,周围有黄色环,中心色深不透明)。如有可疑菌落则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和芽胞培养斜面上,55℃培养24小时,涂片镜检芽孢的形态及位置,并同时以普通琼脂斜面培养物进行生化试验。

4)鉴定:

经形态和其他反应两方面鉴定。

菌体形态:取样品直接涂片镜检;平酸菌为革兰氏阳性芽胞F菩

生化反应:检查平酸腐败,可将培养过的样品与未培养过的正赏对照样品的pH值进行比较,通常足以显示出平酸腐败的存在。

3.注意事项

样品必须保管好,在采取样品和检验程序开始之间,不要在嗜热菌生长温度范围内存放很长时间,应在不超过约43C的地方贮存。

随机采取库存罐头食品样品,如酸败局限于货架上箱内的外层或外层的产品,则表明是局部受热的缘故,应注意通风散热。如发现酸败局限于货架上的内部箱,则表示生产中冷却不充分,产品继续处于嗜热菌生长温度范围内。

TOP
86#

第十一节  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检验

 

霉菌污染食品后,在适宜条件下会产生毒素。人和动物食用被污染了霉菌毒素的食品后,可产生各种危害,如急性或慢性中毒、肿瘤等。

霉菌产毒的特点:

①霉菌产毒仅限于少数的产毒霉菌。

②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具有易变性。

③产毒霉菌产毒不具有一定的严格性。

④产毒霉菌产毒需要一定条件。

如花生、玉米易污染黄曲霉及其毒素,小麦、玉米易污染镰刀菌及其毒素,大米易污染青霉及毒素。

常见的霉菌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和青霉菌毒素等。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上。肝癌与黄曲霉毒素含量高有直接关系。为了防止产生黄曲霉毒素,最好将桃仁、果仁、谷物贮藏在密封和干燥的地方,不要吃发霉的食品,尤其是发霉的干果、桃仁和粮食。

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其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双香豆素,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肝脏,表现为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及胆管上皮、纤维组织增生。同时肾脏也可受损害。
    临床表现   
    早期有胃部不适、腹胀、厌食、呕吐、一过性发热及黄疸等。2~3周后出现腹水、下肢水肿、脾脏增大变硬、胃肠道出血、昏迷甚至死亡。
    诊断   
    1. 有进食可疑黄曲霉菌污染食物史。
    2. 临床特点①潜伏期较长。②中毒表现:胃部不适、腹胀、厌食、呕吐、肠鸣音亢进、一过性发热及黄疸等。
    急救处理   
    1. 护肝。
    2. 对症支持治疗

一、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种类

(一)产毒菌及其特性

1.黄曲霉菌

本菌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科曲霉属。本菌为需氧菌,最适温度30~33℃,相对湿度80-90%为最佳条件。花生、玉米、大米和小麦是其较好的生长基质。

2.寄生曲霉

寄生曲霉也是产生AFT的主要菌株,其特性与黄曲霉类似。我国分布较少。

3.其他

青霉、毛霉和根霉等真菌也能产生AFT,但产毒量甚微,其特性与黄曲霉类似。

(二)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及对食品的污染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AFT目前已发现20余种。

AFT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重。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尤其是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及制品种捡出率更高。

二、黄曲霉毒素的特性

1、AFT的毒性极强

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人,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

2、AFT具耐热性

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不能将其破坏,裂解温度为280℃。在水中溶解度较低,溶于油及一些有机溶剂,如氯仿和甲醇中,但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及乙烷。

3、食品中所污染的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l,其毒性目前一般认为有三种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

(1)急性中毒:

它是一种剧毒物质,毒性比KCN大100倍,仅次肉毒霉素,是目前已知霉菌中毒性最强的。它的毒害作用,无论对任何动物,主要变化是肝脏,呈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脾脏和胰脏也有轻度的病变。

(2)慢性中毒:

长期摄入小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则造成慢性中毒。其主要变化特征为肝脏出现慢性损伤,如肝实质细胞变性、肝硬化等。出现动物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母畜不孕或产仔少等系列症状

(3)致癌性:

AFT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学物质

其致癌特点是:

A 致癌范围广,能诱发鱼类、禽类,各种实验动物、家畜及灵长类等多种动物的实验肿瘤;

B 致癌强度大,其致癌能力比六六六大1万倍;

C 可诱发多种癌,AFT主要诱发肝癌,还可话互胃癌、肾癌、泪腺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肠等部位的肿瘤,还可出现畸胎。:

TOP
87#

三、黄曲霉毒素在食品中的允许含量标准

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特别是它的强致癌性,世界各国对于其污染食品的情况都很重视,并对其在食品中芝全量咋了严格限制。124表

四、检验

(一)黄曲霉菌菌落及形态观察

黄曲霉菌菌落生长较快,10~14天直径3~4或6—7cm。菌落正面色泽也随其生长由白色变为黄色及黄绿色,呈半绒毛状。孢子成熟后颜色变为褐色。表面平坦或有放射状沟纹,反面无色或带褐色。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分生孢子头呈疏松放射状,继而为疏松柱状。

制片镜检观察,可见分生孢子梗很粗糙。顶囊呈烧瓶形或近球形。

分生孢子在小梗上呈链状着生,分生孢子的周围有小突起、球形、粗糙。

(二)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可归纳为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三大类。

1、生物学方法

1)抑菌试验

AFT有抑制某些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故用其抑菌作用来测定AFT的存在和含量。已经发现巨大芽胞杆菌和短芽胞杆菌对AFT最敏感。通过平皿中抑菌圈大小来衡量AFT含量。

2 )荧光测定法

根据AFT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发出荧光的原理,将待检菌株接种于培养基中,28—30~C培养48~72小时,产生的毒素便浸入培养基中,在紫外灯光下照射培养基会呈现出特异的荧光。此法操作简便。对AFT最低检出量为5pg/ml。·

3)大白鼠试验法

AFT对大白鼠毒性最早出现损害的是肝脏,其受损范围广,而幼鼠最敏感,雄性幼鼠比雌性幼鼠敏感性更高,用100-150g大白鼠作急性中毒试验,一般3—4天死亡。

4)鸡胚试验

5)鸭雏试验

鸭雏对AFT非常敏感,致死性强,一般用一次剂量后72小时内死亡。

6)斑点试验

本法用于检测真菌毒素致突变试验的一种有意义的方法。主要利用沙门氏菌/微粒体突变性来检测某些样品种AFT的存在与含量。

A先将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变种的菌悬液,与一定量肝组织匀浆混合作倾注平板。

B待凝固后,再将一定量被检物(含AFT)加在平板中央待AFT往外围琼脂中扩散时,围绕中心点将出现密布的回复突变的菌落。

本法作为一种生物学检验法广泛应用于开发安全、有用的化学物质和检测食品或农产品中AFT。

2.免疫学方法

AFT是分子量为312~346的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无免疫原性,不能引起抗体的产生,故必须与大分子化学基团或蛋白质偶联,成为完全抗原,方能引起免疫动物的抗体形成,然后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测AFT

由于AFT的量一般都较低,因此,检测方法主要是敏感性较高的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近几年来,国外已成功制备了测定B1的酶联免疫测定盒及检测乳中Ml含量的RIA检测盒。这两种检测盒都十分方便,而且快速准确。
TOP
88#

第十二节  赭曲霉菌及其毒素的检验

 

赭曲霉毒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多为重要的贮藏菌,可寄生在食品、粮食及饲料中并产毒。

一、赭曲霉菌及其毒素的种类

1.产毒菌及产毒条件

1)产毒菌:

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OTC)的产毒菌有:赭曲霉,硫色曲霉、蜜蜂曲霉及鲜绿青霉、普通青霉等。

2)分离培养

常用察氏培养基分离产毒菌;在谷物培养基中,以碎小麦为基质的产毒效果最好。

3)生长条件

一般产毒霉菌在25~28℃,高湿度、阴暗静置条件下培养1~2周产毒效果较好。

2.OCT的种类及对食品的污染

1)、种类:赭曲霉毒素包括A、B、C(简称OA、OB、OC)等几种衍生物,其化学结构也类似香豆素。

2)、对食品的污染

赭曲霉毒素可污染玉米、大麦、小麦,大米、荞麦、大豆花生、棉籽等各种食品原料及其制品,火腿、鱼制品以及饲料也有一定程度的污染。

在谷物上20℃-25℃、含水率高于16%时污染更严重。污染饲料中的毒素在动物的肝、肾、 脂肪中的蓄积较多,这是肉食污染的重要原因。

二、赭曲霉毒素的特性

1.理化特性

OCT是一种相当稳定的化台物,在乙醇溶液中置冰箱保存一年以上不破坏。

赭曲霉毒素微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和稀的碳酸氢钵水溶液(如5%碳酸氢钠)中。

在紫外光下OA呈兰绿色荧光,OB呈兰色,OC呈亮绿色。

因OCT的分子量小,故无免疫原性,只有与蛋白质或多肽载体结合后,才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2.毒性

OCT中的OA的含量最高,且毒性最强,且主要侵害肾脏,是一种强烈的肾脏毒,当人和畜禽持续摄入含毒食物及饲料时,不仅会出现急性症状,也可形成严重的慢性中毒、致癌、致畸等。

1)急性毒性

OCT主要损害肾脏。病理变化包括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球透明样病变等。

2)慢性毒性

症状为肝脏可见实质细胞变性、透明变性、灶性坏死等,脾、淋巴结,扁桃体等组织也可观察到坏死性病变。

3)致癌性和致畸性

Broun等人用妊娠大白鼠作的实验证明有致畸性,蟹译等人用小白鼠作实验证明对肾脏有致癌性,按248~276ug/天持续投毒15周(总量为26—29mgOA),即有肾细胞癌的发生。另外,给孕期7~12天的小白鼠腹腔注射5mg/kg体重的OA,出现胎鼠死亡率增加,胎鼠重量降低、畸形等。

三、OCT的检验

OCT酌检验方法与AFT基本相似,主要有生物学、化学和免疫学方法。

1.生物学方法

1)鸡胚试验(以OA为例)

将提取的OA用5%碳酸钠水溶液作不同倍数稀释,分别接种于5日龄的健康鸡胚气室内(或卵黄内)0.1ml,接种后每天观察鸡胚死亡情况直至21日龄。根据记录计算出LD50所需毒素量。

2)其它动物试验

用大白鼠,小白鼠。霰子,雏鸡、雏鸭等动物进行饲喂试验,均可检验OCT。

3)其它试验也可利用抑菌试验、荧光反应、斑点试验等生物学方法检验OCT。

2.免疫学方法

1)抗体的制备(以OA为例)

OA为半抗原物质,必须与大分子载体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将偶合抗原透析纯化与福氏完全佐剂乳化,免疫家兔即获得OA抗体。

2)检测

由于OCT在食品中含量都较低,用一般化学和生物学检测方法,常缺乏特异性或灵敏度不高,用免疫学检测法能克服这些缺点。

Michael(1983)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麦中的OA。另外,还采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对OA进行了检测,也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TOP
89#

第十三节  镰刀菌及其毒素的检验

 

一、镰刀菌及其毒素的种类

镰刀菌属的产毒菌主要有四种

1)第一种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此种菌一般侵染大米、麦类、玉米,产生的毒素为玉米赤霉烯酮等。

2)第二种为三线镰刀菌:本菌主要寄生于玉米和小麦上,可产生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

3)第三种为梨孢镰刀菌:主要寄生于麦类和玉米上,产生T-2毒素,梨孢镰刀菌素等。

4)第四种为串珠镰刀菌:产生串珠镰刀菌素、赤霉菌素等。

由于镰刀菌侵染谷物的广泛性及严重性,以及该茵产生的毒素对人、畜健康的危害性。因此,镰刀菌及其毒素在国内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二、毒素的特性

1、理化特性

玉米赤霉烯酮首先从赤霉病玉米中分离提取的,镰刀菌属的许多菌都产生本毒素,它又名F-2毒素、FES、RAL等。

T-2毒素是食品中酡一种重要的霉菌毒素,它主要由三线镰刀菌产生,梨孢镰刀菌等也可产生。

2.毒性

镰刀菌的毒素对人畜有强的毒害作用。

如玉米赤霉烯酮,随食品摄人机体后靶位点主要是生殖器官,还能通过胎盘屏障作用于胎儿,有此行激素的作用,主要可使畜、禽及啮齿类发生雌性激素亢进症。例如它可引起猪的发情综合症,对于妊娠牛和猪,可出现流产、死胎及畸胎。对锚匍鼠等也有类似的毒性。

T-2毒素随食品摄入机体后,其主要靶器官是消化道、造血系统、心脏、脾脏、子宫、淋巴结等。它能引起人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内脏器官出血和骨髓造盘组织坏死,表现为恶心、腹痛、呕吐和全身无力等。

三.镰刀菌毒素的检验

l、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取样时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避免采样时的污染。首先准备好灭菌容器和采样工具,如灭菌牛皮纸袋或广口瓶、金属刀或勺等。样品采集后应尽快检验,否则应将样品放在低温干燥处。

粮食样品采集,可根据粮囤或粮垛的大小和类型,分层定点取样,即每屠的四角和中央分别采取部分样品混和后按四分法取样,每份不少于500g。少量存粮可使用金属小勺采取上、中、下各部位的混合样品。进口粮采样应在每一车、船采取表、上、中、下层4个样品。每层从5点取样混合:必要时采取有疑问的样品送检。

粮食加工食品(如面包等),发酵食品、乳、肉、蛋、鱼及制品用灭菌工具采集可疑霉变食品25g,装入灭菌容器内检验。

2、检样方法

(1)形态学检查与分离鉴定

①镜检

霉变饲料直接涂片镜检阳性率不高,通常用培养在察氏培养基或玻片培养物作镜检。根据大型分生孢子的弯曲度(镰刀形弯曲——新月形),顶端细胞(宽窄形状等)以及孢子的各种星态(镰刀形、纺锤形、披针形、新月形等)进行判断。

②分离培养

将检样接种于察氏平板培养基中,每平皿接种玉米10粒,共种5个平皿。接种时,用镊子夹取玉米将胚部向下,轻轻压种于浅层,然后在22~C~28℃温箱中培养48小时,生长为茂盛的菌丝呈白色绒毛状,基质呈深肉色到红色,取菌丝做压滴标本镜检。

马铃薯培养基:生长茂盛,菌丝白。绒毛状,基质呈深绿色、黄褐色至红褐色。

米饭培养基:菌丝白色,绒毛状、生长茂盛,基质呈黄色到金黄色。

(2)毒素的提取和测定(以T-2毒素为例)
TOP
90#

第十四节 青霉菌及其毒素的检样

 

一、青霉菌及其毒素的特性

青霉菌是属于曲霉科青霉属。

种类很多,分布很广,其中讦多菌株均能引起食品的霉烂,也有不少菌株能产生强烈的毒素。

黄绿青霉、桔青霉、冰岛青霉、扩展青霉、鲜绿青霉等,它们所产生毒素的毒性作用各异。

1.桔青霉素:

是一种能杀灭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因其毒性太强,未能用于治疗。

本毒素主要得之于桔青霉、黄绿毒霉、鲜绿青霉等,它是“黄变米”中的霉菌毒素之一。桔青霉素为黄色针状结晶。

主要污染大米、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等。桔青霉素对小鼠经口LD50为110mg/kg。具有肾毒性,可使肾脏肿大、肾小管扩张、变性和坏死,有致突变性。

2.冰岛青霉毒素(1slanditoxin)

由冰岛青霉产剩,是“沤黄米”或“黄粒米”的主要原因。

“沤黄米”是稻谷未及时脱粒干燥而堆放,致使霉变.曳杠罕恍粒变黄。该毒素为含氯环状结构的肽类,无色针状结晶。

有快速肝毒性,染毒后短时间内即可引起肝脏空泡变性、坏死和肝小叶出血;小剂量长时间摄人,可使小鼠肝硬变、干纤维化和癌变。

3.黄绿青霉紊(Citreoviridin)

由黄绿青霉等产生,也是“黄变米”中的霉菌毒素之一。它是深黄色针状结晶。

它具有神经毒、肝毒性和血液毒。其神经毒具有嗜中枢性。

其慢性毒性主要表现于肝细胞萎缩和多形性及贫血。

二检验

1.样品的收集与处理同镰刀菌

2.检验方法

(1)形态学鉴定

A桔青霉:

本菌属于不对称青霉菌,绒状青霉亚群,桔青霉系群。

在察氏琼脂培养基上于24-26度培养10-14天,菌落呈天鹅绒状,灰绿色,外缘呈白色,背面有黄色色素。外线照射下,可见黄色荧光。

B冰岛青霉:

属于双轮对称青霉群;

在察氏璋脂培养基上于室温培养两周,菌落通常具有显著的环带及轻微的放射性皱纹。背面溶出红褐色色素,带有色素颗粒。

分生孢于是卵圆形呈链状排列,壁厚、光滑,呈青灰色或灰绿色。

C 黄绿青霉:

属于单轮青霉群,在察氏琼指培养基上于室温培养12—14天,菌落呈天鹅绒状,中部隆起,有放射状大皱纹,灰绿色,最外侧呈白色。菌落上着生有黄色的水珠。背面溶出红黄色色素。在紫外光下照射菌落背面时可见黄色至棣棠花色的荧光。

显微镜下观察青霉菌的菌丝结构、孢子的形态及排列等特征。

(2).毒素测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